济阳矿井一采 区设计
说明书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
二○○六年十一月
济阳矿井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工程编号: JYS0669
建设规模: Mt/a
院长范振忠
总工程师程可明
院审查郭智勇
项目负责人汪轶平
参加设计人员名单
专业
姓名
职称
矿建
汪轶平
工程师
陈瑞峰
高级工程师
机电
曹风云
工程师
魏少杰
高级工程师
机制
张树军
高级工程师
董峪生
高级工程师
打字
秦秀英
助理经济师
院审查
郭智勇
高级工程师
焦玉新
高级工程师
程可明
高级工程师
范振忠
高级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采区概况 1
第二章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 2
第三章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 11
第四章储量计算 13
第五章采区巷道布置 14
第六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作面 19
第七章采区生产系统 24
第八章供电系统 35
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 61
第十章技术经济指标及工程量和设备 68
第一章采区概况
一采区位于井田东部,东至F3断层,西至工广安全煤柱,南至李家断层,北至井田勘探边界,东西走向1500~1600m,南北宽600~700m,,为单翼采区。采区内有可采煤层2层,分别为煤5和煤7。
一采区煤层倾斜长度600~700m,按150m面长平行李家断层布置三个综采工作面,采区开采边界与李家断层和F3断层均留有100m的断层防水煤柱。
采区对应地表为农田和村庄,地面标高+22~+27m,地势平坦,局部地势低洼,雨季易积水。地面有前街和解家营两村庄位于采区的东部和南部,煤层埋深452~565m,平均埋深509m。区内共有4个钻孔,分别为8A-1、9-2、9-3、10-2号。钻孔资料为部分取芯与测井相结合,资料可靠。区内钻孔均封孔合格。
第二章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
1、地层
济阳井田为全隐蔽的华北型石炭二迭系海陆交互相煤田。
采区内地层自下而上为奥陶系石灰岩、石炭系本溪组和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第三系明化镇组,第四系平原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现分述如下:
、煤系地层基底
奥陶系中下统(Q1+2):以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泥灰岩、豹皮灰岩、竹叶状灰岩及泥岩,厚约800m。
、煤系地层
、上石炭统太原组(C3):为本采区主要含煤地层,可采煤层为煤7,岩性以粉砂岩为主,次为砂岩、泥质岩,夹一灰和6、7、8层煤,组成一煤组。其中一灰顶板灰黑色海相泥岩厚5~10m,发育稳定,可做为辅助标志层。
、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为本采区主要含煤地层,~,。为陆相含煤沉积,岩性主要以中细粒砂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粘土岩。本组共含煤5层(第1~5层),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者3层(第1、4、5层)。本组地层中燕山期岩浆活动较强烈,一般侵入第3层煤附近,局部侵入第4、4-1层煤层附近,对煤层稳定性及煤质有一定影响。本组底部以第五层煤底板灰白色中细砂岩底板为界与太原组整合接触。
、二迭系石盒子组(P+P):为干燥陆相沉积,不含可采煤层;残厚0~,。井田内南部遭受后期剥蚀,向北部厚度增大。中上部岩性以紫红、灰绿、灰黄及花斑状杂色粘土岩为主,底部渐变为灰至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白、灰黄色中、粗粒砂岩。本组底部以一层中厚层状白色中细砂岩底部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发育较稳定,可作为辅助标志层。
、煤系上覆地层
、新第三系上统明化镇组(N2):全区稳定发育,~,,厚度变化较大;除6—4#孔附近偏薄外,区内一般南部煤层露头附近厚度薄,北部厚。岩性以杂色粘土岩为主,夹薄层粉细砂层,半固结,较松散。底部一般发育灰白色钙质粘土和半胶结砂岩,硬度稍大,与下伏煤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全新统平原组(Q):~170m,,厚度较稳定。上部为黄河近代淤积粉砂土、黄土及砂质粘土;中下部以砂质粘土和粘土为主,夹砂层数层;颜色以棕褐、黄褐、灰黄色为主。底部有时发育砂砾层,松散未固结,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地质构造
、褶曲构造
本采区在单斜基础上发育了次级褶曲或波状起伏,使局部地层走向发生变化。褶曲轴走向一般为NEE~近EW向,与主要断层走向基本一致。
、断裂构造
本采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均属高角度正断层,共有6条断层,现分述如下:
济阳矿井一采区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