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对比之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信仰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幅画,从原始社会时期简单的占卜到今天复杂的宗教教派,它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指导着信众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决定着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治安,甚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了解中国和德国的宗教信仰及其差异,对于深入了解两国文化有重要意义。
德国主要有三大宗教,它们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基督教是德国最主要的宗教势力,分为罗马天主教和德国福音会(或新教)两大教派,大概有70%的德国人都是基督教徒。基督教和犹太人教享有特权,如国家收取教会税,即使不信教的人每年交的教会税也高达个人所得税的8%~9%,政府在扣除行政服务费后,将其余的税款交给教会。在德国的12个(或者是15个,不同的州有不同的规定)法定节日中,只有三个和宗教无关。公立学校开设宗教课,天主教教士和新教牧师在国家出资的大学中学习等。尽管基督教在德国文化中扮演者如此重要的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信徒人数一直在急剧减少,每年平均有33万信徒放弃信仰。原因之一是信徒认为一个不与时俱进的教会令人失望,比如天主教和新教对女性的歧视,对避孕、流产观念的反对等。而且许多信徒也不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来缴纳教会税。尽管教会仍然发挥这作为文化和社会机构的功能,但其精神导引者的作用已大为缩减。与天主教和新教教会的日渐衰落相比,德国的犹太团体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急剧增长的时期,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德国的犹太人大约增长了300%,原因主要是德国对于犹太移民标准的放宽,以及在德国的犹太团体享有其他非基督宗教,如伊斯兰教所没有的特权——不仅可以享有教会税,而且可以获得政府补助。德国的第二宗教团体是伊斯兰教,从2003年开始,大约有320万的穆斯林生活在德国。当时,伴随德国“经济奇迹”而来的是用工短缺,德国国内无法提供其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劳动力,所以,德国开始从其他国家招工,大量的穆斯林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进入德国的。但是伊斯兰教并没有得到很大的认可,对于伊斯兰教的迅速成长德国的其他人也充满了抱怨与不安。
中国的宗教信仰情况与德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信教者有一亿多人。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56个民族对宗教的信仰也各不相同,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珞巴族、门巴族、土族、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族、瑶族、彝族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有些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在中等,和谐共处,信徒与不信教的人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兼容的思想以及国家符合国情的的政策的所导致的。但是宗教在中国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打压,以及被各种邪恶势力利用。尽管如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
中德文化对比之宗教信仰差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