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黄萎病,群众称之为“火龙秧子”,是世界上大豆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国内是以东北大豆产区发生最重,其次是河北、河南、安徽及山东等省。
山东是8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豆重要病害,但病害扩展蔓延非常快,最初(80-84)仅在菏泽、淄博等地发生,但到1990年,已扩展到全省十多个地区。据1990年山东省农科院统计,全省发病面积达800万亩,占总面积的90%。
危害性:田间发病后植株矮小,瘦弱,成片发黄,一般减产20-30%(重的达90%)。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对大豆生产威胁很大。
目前全省病情可分为两大病区:
1 重病区:潍坊,烟台,青岛,菏泽,东营,济宁,泰安,聊城,常出现大面积萎黄甚至枯死的地块。
2 轻病区:临沂,惠民,淄博,德州等,田间常有小片或斑块状的发病中心。
一症状(相关图片)
我省是夏大豆种植区,一般在播种后的25-30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由下而上发黄(开始鲜黄色,后为枯黄色),植株生长瘦弱,常呈点片状,群众往往认为是地出了毛病,远看似缺肥状。病株花期延迟,结荚少,籽粒秕瘦或不结荚,重者成片枯死。
这些症状主要是根部受害所引起的。地下根系不发达,须根增多,固氮根瘤稀少,在根表面附着许多象烟草种子大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的乳白色----黄褐色的小颗粒,这是胞囊线虫的雌成虫。(田间观察,可用清水轻轻洗掉根表土,用扩大镜观察)。
二病原
Heterodera glycine,垫刃目异皮科,异皮线虫属(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
1 形态
线虫的明显特征是雌雄体异型,雄虫线形,雌虫体鸭梨形或柠檬形。
线虫的发育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卵:长椭圆形(或肾形)。幼虫:共有4个龄期,1龄幼虫在卵壳内孵化,经三次蜕皮后成为成虫。2龄以前不能区分雌雄虫体,均为线形,三龄起雌雄虫体开始分化,雄虫发育成线形,雌虫发育成鸭梨形或柠檬形。
雌成虫产卵方式为胞囊方式:即多数卵不产出体外,当成虫发育成熟时,体壁加厚变褐色,整个虫体成为胞囊。胞囊内充满卵粒,一个胞囊内约有200粒卵。胞囊尾尖部位有膜状孔,卵孵化时厚膜孔破裂,把线虫散出体外。
2 生理分化
我国大豆种植广泛,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线虫致病力有明显差异,因此生理分化明显。也是不同地区发病程度不同以及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际上对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分化的研究是采用统一的5个鉴别寄主的反应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分别为PI-90763、Pickett、北京、PI88788和Lee)。目前国际上已经明确鉴定的有7个生理小种(1988年,美国Riggs曾提出16个小种):美国存在1、2、3、4、5、6号小种;日本存在1、3、4、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及其鉴别寄主反应
小种
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
PI-90763
Pickett
Peking
Pi-88788
Lee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注:+:在该品种上能繁殖,胞囊数多于感病品种
大豆胞囊线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