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将心肺复苏(CPR)中的基本生命支持(BLS)规范为:判断、启动急救服务(EMS)系统、CPR中的ABC和D,“D”即是除颤术。《指南》制定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最科学的救生方法。由各国专家组成国际小组,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经过科学、客观的评估。认真讨论而制定。
心脏电除颤术始于1956年,首次记载电除颤重新转复心脏的正常节律。近数十年来除颤有了很大进展。60年代由医师做院前除颤,在冠心病治疗单元由护士除颤;70年代由医师作院外手控除颤并证明能增加存活率;80年代开始采用埋藏式自动体内除颤(ICD);
80年代中期由急救技术员、非专业救护人员等培训后,应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实行院前现场除颤;90年代开始由警察、消防队员作除颤。进入21世纪,《指南》推出普及公众除颤(PAD)将作为复苏的重要一环,在今后10年内不断发展。除颤技术的地位有了明显变化,过去用于加强生命支持(ACLS)的技术,目前已成为BLS的基本技术要求。
一、早期除颤的意义
1、生存链:
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启动EMS,由医护人员或受过培训的急救人员及早到达现场。
早期CPR:CPR仍为最基本的复苏方法,即使第一目击者行一分钟非标准的CPR也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早期电除颤:心跳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
早期ACLS:很快进入高级生命支持系统的多系统脏器功能的支持,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带来生存机会的丧失。
“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唯一有效途径CPR`2005指南构成完整“生存链”
早起动EMSS 早CPR 早除颤早ACLS
2、早期除颤与心搏骤停 早期电除颤对救治心搏骤停的患者至关重要。 大部分成人(80~90%)突然非创伤性心跳骤停最初心律失常为心室颤动(VF),老年人发生比年轻人要低,老年人多为无脉电活动。儿童发生率小于10%。 除颤是对VF最有效的治疗方法。CPR中的心脏按压只针对心脏的机械活动有效,及时有效的CPR可以维持脑和心脏功能,可延长室颤持续时间,但CPR却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药物除颤效果不确切。
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的机会迅速下降,每过1分钟约下降7--8%。如心搏停止后1分钟内除颤,存活率可达90%;5分钟后下降到约50%;7分钟后约30%;9--11分钟约10%;大于12分钟则只有2--5%。
VF在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搏停止,心电呈一直线,,无论院外或院内的心搏骤停,早期除颤必须是生存链中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成功,如现场有AED也应将其作为
农村地区推广手机支付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