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
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
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
喜欢百合,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质,洁白典雅。
喜欢丁香,因为她结着淡淡的愁怨,似乎了解我满腹的心事,是我的知己。
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
喜欢梅花,因为她凌寒怒放,梅花香自苦寒来。
猜一猜下面的诗句,写的都是什么花?
唯有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一段香。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向日倾。
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牡丹
梅
梅
葵花
兰
荷花
杏花
桃花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等。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创作背景
写于1927年7月,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清华园中的荷塘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