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
不是第一次走进沂蒙山,却从未有过如此的感动与震撼!走过很多的革命圣地,也从未有过的频频拭泪。都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我们一行几十人却每到一处都泪流满面;都说地质人有山的胸怀、海的度量,而此时的我们却不能自已的肝断肠碎------。为的是沂蒙山那令人敬畏的红色土地,为的是沂蒙山那慈祥、仁义的父老乡亲,为的是沂蒙山那英勇悲壮、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我们没有了矜持,忘却了遮掩。让泪畅畅洋洋的去流,让心尽情放任的去痛------都是为了那永远的沂蒙,为了那永远的精神!
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保护完好的抗战英雄村
山东省政府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作为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我院院党委组织全院党员干部赴沂蒙山参观学习、进行党性教育活动。6月9日10日两天先后参观了沂南县马牧池常山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莒南县大店镇山东省政府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聆听了沂蒙红嫂王换于老人的孙女于爱梅老师“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的革命事迹报告,临沂市市委党校副校长柴鸥林教授的专题报告:“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观看了教学影片“齐鲁红都”和红色影片“沂蒙六姐妹”。一行下来,所看、所闻,心潮澎湃;所思、所想,感慨万千。此时,语言已显得苍白无力,文字亦难以尽情倾诉------。
沂蒙山之行已成过去,然而几天来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早知道沂蒙山老区的光辉事迹,却不知沂蒙精神的伟大和深厚;早知道沂蒙人民抗战中的牺牲和奉献,却不知这个英雄群体的广博和内涵;早知道沂蒙精神中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却不知是沂蒙人民的大忠、大爱、大义、大勇所形成的忠诚与进取造就了跨时代的沂蒙精神。
参观“沂蒙精神”展
听老师宣讲“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
在战争年代,我们耳熟能详的明德英乳汁抢救伤员、王换于、尹德美舍子喂养革命后代,而这只是千千万万英雄事迹的典型代表。还有为救八路军伤员献出了丈夫和儿子的刘苦妮,用丈夫和儿子引开日本鬼子救护伤员;还有活着的烈士韩成山,拖着残疾的身体隐姓埋名不给的老妈妈去世后才为人所知等等等等!在沂蒙山每问到一人都会娓娓道来红嫂纳鞋底、摊煎饼、救伤员、抬担架,沂蒙人打日本保护革命后代,推小车支前筹粮拥军等等感人事迹。乡乡有烈士、户户有红嫂是当年的真实写照,满门忠烈也不是旧戏文中的传说。更为壮烈的是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民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豪迈壮举,其悲、其壮令人荡气回肠!真实展现了以沂蒙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革命史诗。于爱梅老师讲到“俺奶奶说咱的孩子没有了,还有你们,革命的后代不能没有,要留下革命的血脉”;柴鸥林教授指出“这是人性之美,是人间大爱,是沂蒙山人民的价值观使然,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是沂蒙山人的底线。这是用鲜血用生命浇灌和培养出来的”。贫瘠的沂蒙山,几乎一无所有的老区人民用血肉之躯支援了抗战、打下了新中他们------可敬、可亲、无私奉献的沂蒙山的父老乡亲!
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沂蒙山人民以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创造出历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3个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先进典型。针对历家寨大山农业合作社干部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修整“三合一”梯田的先进经验,毛泽东主席批示,“此件值得一阅。
沂蒙精神永放光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