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知识手册.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词汇与语法是语言的三个要素。文字从属于语言,记录语言,是重要的辅助性工具。我们学的汉语指的是普通话,汉字则是记录汉语的音、形、义统一的书写符号系统。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我们学习汉语读音通常从汉语拼音方案开始,通过不断地拼读与练习来掌握汉语语音。声、韵、调是汉字读音的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音素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如人),不能再分解。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如人、人潮)。而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专名、熟语)的总和。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字的古今读音不同。难懂的文言文因脱离人民群众,一度被淘汰。新字、新词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出现。汉字,也经历过不小的变迁。关于汉语、汉字与汉方言的问题正在被讨论。

汉语中每个词随着社会发展理所当然会有变化。词义的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⑥单音词变为复音词等。

古人创造汉字,有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与形声。
象形与指事:用不同的东西和现象的简单图像表示一些具体的事物。如果是表现抽象的事物,则可以通过简单的提示符号表示。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组成新字,表示新的意义。
假借:用一个字指代一件与其同音但没有字表示的又一事物。
转注:随着一个字承担的意义增多,一个字的含义容易被混淆。那可以通过“加偏旁”等手段造新字,把原字的意思转走一部分。
形声:合成一个字,一部分表意,为形旁;一部分表声,为声旁。
用哪种方法造出的字,就是哪种类型字。到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来源不太清楚,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句群是最大的语言使用单位,其由句子组成。至少两个句子从几个方面共同说明一个中心语意,句子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我们为句子分类,可以这样分:
句子
按用途和语气分
按结构分
祈使句
感叹句
疑问句
陈述句
复句
单句
单重复句
多重复句
非主谓句
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
无主句
独词句
根据句子中词或词组承担的语法关系,可划分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此外还有独立语。定语经常放在主语、宾语的前面,谓语前面是状语,后面是补语。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由于动词谓语句复杂多样,有些句子会有特殊,如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存现句、双宾句、连动句、兼语句。
复句是由至少两个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不同类型的复句要用不同的关联词关联。
除单句和复句外,还有一种紧缩句,用单句的形式表示复句的内容(如“看了又看”、“不看也会”)。
词与词组合构成短语。短语主要有五种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还有一些结构特殊的短语,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一些特点分类,有五类:
一、“的”字短语、“所”字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
二、能愿短语、趋向短语
三、方位短语、介宾短语
四、双宾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
五、比况短语

使用语言,有三点要做到:
一、简洁明了,易被理解。简洁明了指不说多余的话,言简意赅;易被理解指用语要多用短句,避免歧义,切忌晦涩,语序适当。
二、话题统一,语句连贯。话题统一指一定的语句要共同地表现一个主题;语句连贯指每个语言单位之间要有紧密联系。
三、语言要适应语言环境。即用语要看对象,注意场合,注重表达方式,还要考虑目的。

好的口语表达要注意锻炼说话人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力集中,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
2. 回答问话要切中主题,不要答非所问
3. 说话语气与姿势得体,吐字清楚,语速适中,引例和用语恰当
4. 不做作,自然、大方,具亲和力和幽默感,注重一定的技巧

写作基础占书面表达的很大一部分。会写作,就基本掌握了书面表达。
一、写作准备
1. 提高写作者的思想高度和道德修养;
2. 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观察、思考、记录生活,并广泛阅读;
3. 说真话,将真情;
4. 不断练习,炼字选词,力求最真切的语句表达。
二、写作过程
1. 写作带有目的性,写作前要确定表达的主题;
2. 选择材料表现主题,材料要典型、真实、深刻、新鲜;
3. 编写写作提纲,说明主题,简述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材料,以求对文章有初步的把握(文章要注意详写与略写,注意过渡与照应);
4. 写作时,注意表达

语文知识手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顾生等等
  • 文件大小70 KB
  • 时间201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