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行业并购重组之后
中国水泥行业并购重组之后
---浅谈中国建材集团水泥板块的母子管控
8月21日上午,中国建材的高管们再次出现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与湖南省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收入囊中。这是继一次性收购10家民营水泥企业、牵手江西水泥、尖峰集团等企业后的又一次大型并购。中国建材的并购行为加快了中国水泥行业的产业发展进程。
一、行业危机需要整合的出现
当走出金顶的“围墙”从营销视角分析中国水泥行业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水泥行业存在整体的行业危机,唯一化解危机的方法即通过企业整合形成行业巨型企业,将资源、品牌、渠道、管理等要素进行统一调整,这样才能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市场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水泥工业开始其高速发展的历程,%
从1985年后我国的水泥产量一直保持在世界首位。2000年我国产量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40%。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水泥消费市场,2000年水泥消费也占全球水泥消费的40%左右
需求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各地方兴未艾的基础设施建设、商务办公楼、居民住宅、宾馆饭店建筑、厂房等建设
历史数据显示水泥需求量的增长直接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成正比,可见我国水泥的需求量在未来5-10年仍将快速增长
在高速发展推动下的产业老化现象使得水泥行业,经过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的中静的表象下正在孕育严重的行业危机。
中国水泥行业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该行业长达20多年的高速发展。自从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发明水泥以来,水泥产品成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至今已经有180年历史。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也没有研究出替代品,使得水泥企业的老板长期以来不用担心出现新产品的竞争问题而高枕无忧。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水泥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
1980年,中国的水泥总量为7986万吨;
2003年,全国水泥产销量超过7亿吨;
1985年开始,中国水泥年产量持续居世界首位;
1999年,大小水泥企业达8000余家,国家在强制实施关闭小水泥企业的政策后;
2001年,年销售额超过500万的企业仍然有4471家。
中国水泥行业危机还表现在产能与需求比出现较大的负数方面。在中稳的以追求经济质量为目标的时期,以拉动经济指标为目的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将逐渐下降,市场对水泥的需求与水泥行业的客观产能相比,产能已经大大超出市场的需求。产能过剩将导致一些销售能力低下的水泥企业运行效率的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将受到严重考验。
中国水泥行业危机也表现在行业保护降低了水泥企业的竞争能力上。长期以来水泥行业流行政策保护的计划经济思维。政策保护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各级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保护市场。比如,国家通过生产许可和项目审批的方式来干预水泥企业的数量;各级政府采取指定本地水泥产品的方式保护本地企业。特别是1999年国家实施关闭小水泥的行政手段,除了小水泥具有能源浪费、污染严重、质量差等“客观”理由外,为大中型水泥让出市场空间也是重要原因。例如,安徽就关闭小水泥企业达到264家,淘汰落后产品895万吨;这个举动从客观上为海螺集团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行政干预的不断出现,使得水泥企业不从市场角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而是一旦有困难就去找政府,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国有水泥企业中特别突出。虽然政府干预的状况在近两年有所减少,但呼吁政府干预水泥市场的言论并不在少数,而且还有来自于水泥行业高层的声音。
中国水泥行业危机也来自于竞争环境的宽松。从总体上看,中国水泥企业的竞争环境与其他行业的竞争环境相比较,要宽松得多。尽管在25年的持续发展中因国家投资政策的调控而出现过几次大面积的行业亏损。水泥行业竞争环境的宽松,主要表现在对手清晰,客户清晰,竞争手段单一,销售半径仅有数百公里,各个区域市场的竞争还没有白热化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中国水泥行业面临的这一切,使得绝大多数水泥企业家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水泥行业的整体危机已经从几个宏观方面表现出来:拉法基等世界级品牌加快了进入中国水泥市场的步伐,他们的“亏损”实力、低成本、先进而规范的管理手段,都是本土水泥企业难以抗衡的内容;建筑质量终身制对水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泥品牌开始向优良品牌集中;像海螺这样极少数引入营销理念的水泥企业已经抢占了市场先机,在与本土水泥企业的竞争方阵中与第二、第三名之间拉出了巨大的差距,成功塑造出本土水泥龙头老大的品牌形象;传统的政府行业干预将被市场竞争取代,政府在今后干预水泥行业的能力将会大
中国水泥行业并购重组之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