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洛阳牡丹花文化节
一、简介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始于1983年,每年一届,每年的4月份开始至五月份结束,历时一个月,至2012年洛阳牡丹花会成功举办30届。2010年11月,经文化部正式批准,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化厅和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在洛阳中国国花园,牡丹绵延数公里,或怒放、或含苞,喜迎四方宾朋,节会持续一个多月。2011年第29届洛阳牡丹文化节在北京市和上海市同时设分会场,举办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
二、活动宗旨
牡丹洛阳牡丹花会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丰富完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牡丹花会从“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发展经济”到“花会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近几年又紧紧围绕“把牡丹花会办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展引会、招团引游的平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节日”的办会目标,到牡丹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会宗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从单纯的赏花观灯活动逐步发展成为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济贸易、文
化体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活动。
三、活动溯源
洛阳牡丹始于魏隋,盛于唐宋。自唐代起,洛阳就出现了赏牡丹的热潮,赏花的多是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由于那时牡丹比较金贵,所以唐代诗人自居易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花会”一词出现在宋代。据南宋张邦基撰写的《墨庄漫录》记载:“西京(洛阳)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木共,悉以竹筒贮水,插花钉挂,举目皆花也。”“万花会”的盛况可见一斑。
1982年4月,洛阳城内的11万株牡丹花开得又大又艳。60万中外游客蜂拥而来,让洛阳人猝不及防。游客坐车难、买票难、进门难、住宿难、吃饭难、喝水难,这一次自发的“牡丹盛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让洛阳人意识到:必须要由市委、市政府来统一组织“牡丹花会”,增加牡丹种植数量和观赏点,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和服务设施,才能更好地为中外游客赏花提供服务。
同年9月1 0日,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命名牡丹为市花和确定牡丹花会的议案》。9月2 1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市政府的议案,命名牡丹为市花,确定每年4月1 5日至2 5日为牡丹花会会期。当时举办“牡丹花会”的目的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从此,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成为洛阳政治、经济生活
中的一件大事,融入了洛阳人的生活,成了洛阳人的节目,“花开花落二十目,一城之人皆若狂”。
四、发展历程
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牡丹花作为洛阳市“市花”,每年根据牡丹开放情况于4月某日至5月某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至今(2012年),洛阳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30届牡丹花会。二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全市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已经成为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同时,也已成为企业展示实力、树立形象、宣传扬名的极佳平台和舞台。
第1届(1983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共接待来自7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250万人次。
第2届(1984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接待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游人300余万。
第3届(1985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及16个国家、地区的250万中外游客。花会期间,首次举办了中外经济技术洽谈会,签订协议书和合同书86项。
第4届(1986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接待中外游客300万人次。和日本、法国、瑞士等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十几个省、市代表团就引进技术、资金,经济技术合作,补偿贸易,输出技术,承包国外工程等200多个项目进行了洽谈,签订了七十多份合同书、协议书。牡丹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十大名花评选中一举夺魁。
第5届(1987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前来赏花的中外游客达300多万人次,,外汇286万美元。
第6届( 1988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赏花观灯游客达300多万人,经济活动成交额逾12亿元。
第7届(
洛阳牡丹花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