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二《生命科学》第5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的第4节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细胞的识别、生物体的两大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以及天然免疫与人工免疫,对高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比较抽象。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完成。
学情分析:
新知识的构建必须注重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上。如果说学生对于免疫缺少认知的话,但对免疫的体验或经验并不缺乏,如:自己和家人都有可能有过感冒的经历、自己小时侯进行过的免疫接种等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体验,同时在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与新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在课堂组织上合理的应用这些经验或体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情景铺垫。
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免疫系统如何保护生物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通过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首先通过三个小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生物体具有免疫性,接着根据人体对异体器官的排异,了解细胞的识别。其实我们每时每刻受到抗原的侵袭,抗原的种类很多,人体又如何抵抗各种抗原呢?提出了两大免疫。在了解这两大免疫的同时也是根据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在了解第一道防线的防御后,提出那么当微生物突破了身体的表面,侵入人体后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马上提出了第二道防线的防御。假定当“非特异性免疫”应付微生物而不能清除入侵者时会怎么样?提出了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一步一步的深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说出细胞识别的概念;
2)知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3)知道并能说出抗原、抗体的特点;
4)知道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已有“细胞膜接受外界信息”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细胞识别和受体的认识。
2)通过学习免疫的过程,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运用比较、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验并了解人体免疫能力的适应保护性和相对不完善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维护他人健康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
、抗原、抗体的含义
、特异性免疫
四、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新
课
导
入
细
胞
识
别
1、通过三个问题导入新课
2、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
3、提问:人体为何对植入的异体器官产生排异现象?
4、提问:什么是细胞识别?细胞识别的重要物质是什么?
出示:细胞膜演示图
介绍:威尔逊实验过程
设问:该实验说明什么?
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学生能很快得出生物体有免疫功能
回答:免疫系统具有排异反应。
回答:一种生物细胞对同种细胞和异种细胞的识别。
观察回答: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
观察讨论并得出结论:细胞具有识别功能
通过问题创设,引入课题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了解细胞识别的概念。培养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了
解
免
疫
抗原
免疫细胞
免疫的类型
1、明确抗原概念:
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物的物质就被称为抗原。
提问:抗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抗原又可分几种类型?
2、其实我们每时每刻受到抗原的侵袭,抗原的种类很多,人体中又有哪些免疫细胞来应对各种抗原呢?
3、非特异性免疫
讲解第一道防线的防御,举例说明防御部位及能力(Flash动画)
那么当微生物突破了身体的表面,侵入人体后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讲解第二道防线的防御,吞噬细胞吞噬功能(Flash动画)它的吞噬作用有何特点?。
那么病原生物入侵机体后为何能被吞噬细胞识别、清除呢?
这两条防线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了解
快速阅读书本并
回答
回答: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观察、思考并回答
回答:吞噬细胞可吞噬不同的抗原性物质,不具特异性。
思考、回答
这两条防线的共同点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菌、病毒有防御、抵抗、杀灭作用。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抗原的种类进行初步分类归纳。
联系实际将知识逐步联系起来,为构建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得出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4、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假定当“非特异性免疫”应付微生物而不能清除入侵者时会怎么样?
出示:淋巴细胞照片
提示:淋巴细胞免疫有别与吞噬细胞,每一
【图】集字古诗唐伯虎《行书墨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