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失效分析100422如何开展失效分析
一、什么是失效分析
失效分析就是研究设备和零部件的结构原理、使用条件、劣化规律,找到失效的机制,从而得出指导维修的适应性方法的活动。
失效分析把预防性修理从设备推进到零部件,是设备精益化维修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我们认识故障本质的逆向思维和探索,是深化对故障的认识源头和途径的探讨。
二、开展失效分析的意义
在技术高度发展和日益复杂化的今天,维修由零部件级已经逐步向集成式维修转变。维修更换的单位成本越来越大,但我们绝对不应该放弃对零部件的控制,其意义在于:
失效分析体现了精益维修的基本思想,深入研究重要零部件的损坏规律,有
助于推动故障向零目标的迈进。
有利于降低维修的单次成本,从而降低维修的总体费用,因而也是企业降成
本的需要。
失效分析是最能体现针对性、预防性的精益维修方法,我们大力推荐这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三、失效分析的一般技术方法
失效分析需要对设备、结构、零部件有充分细致的了解,因而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活动。
(一)强制劣化与自然劣化
所谓劣化,是指设备、结构、零部件使用性能的丧失。要掌握零部件的使用规律,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强制劣化和自然劣化。
一般讲,按照劣化的形成来源,大致有两类——自然劣化和强制劣化。
什么是自然劣化?
自然劣化是设备结构和部件不可避免的性能变坏的趋势。如正常的磨损、材料的老化等。
自然劣化只和设备先天品质有关系,如设备精度、材料材质、加工质量等。一般认为自然劣化从设备一进厂起,就已经决定了,使用过程很难干预。
什么是强制劣化?
强制劣化是由于使用条件不合理,造成设备结构和部件的加速损坏现象。
强制劣化和使用方法、使用环境不正确有关。如野蛮操作、不正确的维修、润滑不良、温度不适合等,都将造成设备劣化的加快。
由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强制劣化是可以消除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使用设备,合理保养设备,以消除零部件的强制劣化。
我们积极去识别零部件的劣化外因并予以遏止,对延长重要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整体稳定性,降低停台,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员工在进行设备零部件的常规保养
(二)认识设备与零部件的失效分类
一般来讲,失效有多种方式,对指导我们维修比较有意义的是按早期失效和晚期失效来理解。
早期失效的原因是产品制造中存在缺陷,晚期失效的原因是使用后性能逐渐劣化而进入失效期。
为控制早期失效,前期采购的品质控制是必须的。因此维修要主动介入生产准备过程,整改和抑制不良,减少早期失效,而不是被动等待别人把一套完好的设备交接到你的手里。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我们更专业。
而控制晚期失效,则主要要克服强制劣化的各种诱因,如正确操作、合理保养、坚持日常点检、润滑、更换等。
失效分析又可分为整机失效分析和零部件失效分析。失效分析的核心是失效机制的揭示,失效机制是导致零件、元器件和材料失效的物理或化学过程。在研究失效机制时,通常先从外部诱发因素和失效表现形式入手,进而再研究较隐蔽的内在因素。分析越细致,越能找到低层失效原因,越是低层的原因,往往越是真实的问题点。
(三)六种失效曲线
备、部件、零件的损坏规律呈现多样性。下面是六种失效曲线。
图2:故障/失效曲线
其实,设备是由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六种曲线恰巧反映了零部件的组合特性。那反过来,很多部件
如何开展失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