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总结
:青花瓷盘子画青花瓷青花瓷工艺高中化学版青花瓷
篇一:青花课小结
青花课小结
2013年12月15日,历时一个月的青花课结束,也是最后一个课堂作业开窑的日子。刚刚开窑便急匆匆的拿来观赏,虽然效果还是不经如人意,但是毕竟是自己期待已久的青花罐子。
谈及这个月的青花课,确实收获很多。开课初期,要准备坯
、青花料(要分生料孰料,在这个月学习中,老师所教授的是分水青花,所以后期青花是用孰料。所用料属于康乾2号,和莲花山庄8289123),而后是调料笔、分水笔(又称“鸡头笔”分小号、通号)、勾线笔(损耗较大,中锋用笔)、刻刀、料碟、捧坯毡、汤勺和保鲜盒、蜡纸和针、陶胶、开水长时间煮沸的茶叶水等等。
开课后第一个作品是临摹10寸盘子,将蜡纸放于打印好的图纸上,用针扎孔,然后蜡纸放于坯上用国画颜料拍色(国画颜料较红色钢笔墨水更稳定不会炸开),随后青花料加一些陶胶调和匀称开始用勾线笔构线(若拍图不清晰可以先用5B以上软铅笔淡淡勾线条),构线完成后准备分水。分水料传统的层次分为头浓、正浓、浓水、淡水、影水五色,依照头浓依次往下调色。分水开始后,要注意先重色后淡色,这样在流动时候不会对画面造成太大影响。鸡头笔的使用,要求鸡头尖部始终朝下,蘸料时候要顺着鸡头方向,否则对鸡头笔损耗较大,分水开始后,要注意笔头不要碰到坯,始终在水层上带着水流动,则分水后不会花、乱、脏,好的分水应该在料干了附着在坯上,是平整的。
除了对青花知识的学习,刘颖睿教授所注重的更多的还有构图的讲究,老师要求的很严格的,最后的创作作业经过了无数次的定稿和修改,但是还是会有很多的不足。
1、陶瓷装饰设计,对于罐子来说,每个面让观众去欣赏都是完美的,才是比较好的作品。
2、古人所创造的缠枝是很受用的元素,在构图中讲究一个“气”是不能断的,必要的时候需要很多的元素进行连接。
3、传统图案设计,一些二方连续,要注意器形,口、颈、肩、腹、径、足等部位,用什么纹样都是有讲究的。
4、在艺术设计中,也要注重点、线、面的灵活运用。
5、对于元素的使用,要有适当的变形或者保留。
对于器形,我个人认为可以有一些变动,即使有时候是因为意外有了破损,还是可以进行修改,创作更有趣的作品。在构图上,也可以对坯进行一些雕刻,块面划分。元素要善于变形,点线面的分布也要合理。构图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分水后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自己发现对于釉料的接触真是少之又少,希望可以勉励自己继续努力。
篇二:工艺美术史重点总结之青花瓷
青花瓷
青花,是中国瓷器由素瓷阶段转向彩瓷阶段的标志,绘画性开始在制瓷工艺中凸显出来。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烧成后呈蓝色的钴料在白色瓷胎上进行书画装饰的釉下彩瓷器。在瓷胎上书画后,上透明釉,然后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
——宋代青花发掘出土的很少,使用国内钴料,烧制出来的品质不如唐代。
——20世纪初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青花诞生于明初,元青花长期湮没无闻。
元至正十一年的青花象耳瓶(民窑作品,其中一只稍有歪斜)是被国际公认的元青花的标准器。(元青花的价值极高,收藏专家认为仅存世400多件,特指至正青花,国内为300件左右。。)
至正型青花指元代中期开始生产的大件青花器,其特点是器身高大,釉色深沉,底釉清亮透明,纹饰繁复致密端丽而雄浑。其钴料经鉴定为低锰高铁微砷,属波斯进口料,称苏泥勃青(苏泥麻青)。元青花小型器使用国产钴料,纹饰草率,与至正青花大相径庭。
4. 丰富多彩的明青花——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元末明初由于缺少苏泥麻青,明青花的生产走入了低估,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明青花的烧造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国内只有三个,全部存放于故宫博物馆。
瓷器上写有“永乐年制”的字样,这是中国官窑瓷器上第一次出项皇帝的年款。此后,新皇登基都会在他新烧制的瓷器上写上自己的年号,这也成为中国官窑瓷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狮球心压手杯是压手杯中价值最高的一个。
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的特点
a. 青花料使用苏泥勃青,或者叫苏泥勃青或者苏麻离青。钴和铁的含量较高,锰含量较低。发色深沉浓艳,浓重处会出项铁钴斑(出项铁钴斑是苏泥勃青的特点),易晕散。胎质细白,釉面白中泛青。
b. 构图较元代疏朗,以瓜果,缠枝纹,束莲,龙纹为多。
从成化到正德,青花原料则以发色淡雅幽兰的等青出项后青花艺术就出现了另一种崭新的面貌。
5. 前盛后衰的清代青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是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也是清代瓷器中水平最高的阶段。
青花瓷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