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堆积带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摘要:结合小磨公路勐腊四号隧道工程实例,,包括增设抗滑桩和偏压墙、明洞暗作、引排地表水、大管棚和小导管超前支护及短进尺台阶分部开挖等。
关键词:山岭隧道;滑坡堆积带;进洞;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勐5腊4号隧道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是昆曼国际大通道小磨高速公路勐腊段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起讫里程为K119+120~K119+435段。全长315m,为单线双向隧道。设计为单心圆单拱结构,,。隧道所处地区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地形地貌区,所穿越山岭植被茂密。区域冲沟、山间盆地发育,山顶波状起伏,山坡坡度一般小于40°。隧道小勐养端地势较陡,进洞处在斜坡上且上面覆盖层较薄。坡面为茂密的植被所覆盖。本地气候属热带雨林,夏季多雨、高温。
隧道出露地层由白垩系下统曼岗组(K1m)紫红色泥质粉砂岩、褐黄、褐红、紫红色砂岩和第四系残坡积(Qel+dl)褐、紫红色亚黏土组成。土层较薄,分布不连续。岩面节理发育。隧道区内岩层产状较陡,为123°∠12°。在隧道区内无断层通过,属构造稳定区。Ⅱ类围岩段围岩为褐红、暗红色砾岩及紫红色泥岩,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以全一强风化、碎石土状为主,少量碎石状;岩体呈碎(石)状压碎结构。围岩拱顶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坍塌,侧壁常有掉块、小坍塌出现。
2 隧道特点及施工方案
工程特点及难点
(1)隧道所处山区植被茂盛,山体蓄水量大,岩层裂隙比较发育,降水渗入岩层,裂隙水丰富,能够形成小的渗水汇流,雨季能形成暂时的喷涌现象。
(2)该隧道进口段地质条件复杂,洞口段地层为第四系滑坡堆积层,层厚25m~30m,隧道穿越强风化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地层。呈土夹石结构,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岩石破碎。
洞口端地形呈左高右低、左前右后的特征,与线路呈25。的夹角,左侧山体陡峻,右侧山体覆盖层薄,是典型的偏压、斜交隧道。岩层稳定性、自承能力都比较差。进洞段围岩等级为V级。明洞如采用常规方法施工,可能因对滑坡堆积带的破坏引起整个山体失稳,造成大面积山体崩塌。
(4)滑坡堆积带沿隧道纵向呈小角度方向延伸,滑坡堆积带对该隧道的影响长度达80m。
进洞施工方案
针对上述地质、地形特点,为保证在此不稳定的堆积层下进洞的安全,决定维持原山体现状,尽量减小对原山体的破坏,采取延伸洞口设置明洞的施工措施。洞口原山体坡面与线路斜交25°,且偏压严重,为减少边墙受到的不平衡力矩及山体的纵横向推力,因此采用明洞暗作和偏压墙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并在偏压墙下施作抗滑桩,以提高进口处明暗洞整体稳定性。本着
“先做抗滑桩和偏压墙、明洞暗作、引排地表水、大管棚及小导管超前预支护、短进尺环形分部开挖、强支护勤量测衬砌紧跟”的原则确定了进洞施工方案,施工流程见图1。
3 施工方法及工艺
抗滑桩施工
先进行抗滑桩施工,在隧道进口端K119+125~K119+140偏压墙基础底设置8棵抗滑桩。××10m,×2m×8m。锁口、护壁均采用C20钢筋砼,桩身采用C25钢筋砼。
滑坡堆积带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