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蒲松龄
主题思想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
结构层次
全文共14句,可分4个小层次。
第一层(第1、2句),写“山市”是英山八景之一,而且几年不能见到一次。
第二层(第3句至第5句),写孙公子与友人在酒楼吃酒时见到了“山市”。
第三层(第6句至第13句),写“山市”中的“城廓”和“危楼”的形象及变化过程。
第四层(第14句)写“山市”又名“鬼市”。
写作特色
悬念起笔
作者开门见山,概括介绍“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巧设悬念,唤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写作特色
层次清晰
文章写山市蜃景的变化以时间为序,恰当地使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把山市的变化写得极有层次。
写作特色
以情衬景
作者描绘山市蜃景的变化采用以情衬景的手法,文章通过孙禹年及朋友的眼睛,忽见奂山山峰上隐现出高耸的“孤塔”“相顾惊疑”,这种强烈的惊奇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初景的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情感媒介,作者将变幻莫测的山市奇景在人们惊奇迷惑的情绪波动中层层铺写,使景物的变换与人们的感受自然融合,相辅相成。
写作特色
相结合的笔法
作者采用虚实、详略、动静相结合的笔法,具体描绘了山间蜃景中变幻莫测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
聊斋志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