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Q正传》的思想成就
陕西师大2009级汉语言文学陈亚妮
指导教师:
《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最初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本小说通过对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阿Q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露了国人麻木、愚昧、落后、封建的劣根性。概括起来,则有下列数种:
一、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中,最主要的便是健忘。当阿Q被人侮辱和遇到种种伤害时,不过片刻,便将它忘却了,既而若无其事,接下来便飘飘然的兴奋起来,这实在是个“高妙”的办法。如在第三章中被假洋鬼子用所谓的哭丧棒打了之后:
“拍!拍!拍!”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地走,将到酒店的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精神胜利法的第二个特征:便是自欺欺人式的妄想。就如鲁迅所言“中国人放一个屁,总要找出些理由来。”不错,阿Q在做错事或受人欺负,总要找出些理由来自我安慰,以到达心理上的平衡。这样,也就释然了。如第二章中,阿Q被闲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
“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地得胜似的走了。”
再次,便是自轻自贱了,也是在闲人打了他之后,试看: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也不是有“第一个”么?“你算什么东西呢?”
还有,便是思维已麻木,分不清是非曲直。
“果然,啪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的头上了。”
他的思想、肉体都麻木了,连棍子是否真的落到他的头上已无法准确感觉。
当他碰到小尼姑之后: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思维模糊,已辨不得基本的是非曲折了。
二、卑怯的奴性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的,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时,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于抵抗力稍微薄弱的小D,则揎拳摇臂地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能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轻薄,都是他卑怯天性的体现。而最能体现其奴性卑怯的还是三次受审时的跪:
第一次:
“……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Q似乎都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主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了。”
第二次:
“大堂上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第三次:
“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下了跪。”
为什么要跪?为什么要跪?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何况堂上坐着禽兽呢?这就是他标准的欺弱凌强的,兔子一样卑怯的、奴性的使然。徐旭生曾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由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鲁迅这句话真可谓是一语中的,一下子打中了中国人的死穴。
三、善于投机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
浅析《阿Q正传》的思想成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