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冰川湖泊河口.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五节冰川水文效应
地表固态降水的积累与演化,形成能够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为冰川。
由于冰川多分布在地表的高山地区、河流的源头,在湿润年、冷季,大量固态降水在这里积存,干旱年、暖季通过消融而补给河流,因此在地表水系统中,冰川积雪等固态水体起着贮存和补给河流的作用。
地表冰川总面积162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总储水量2406万km3,%。
目前全世界冰川每年消融的总水量为3000 km3,相当于地球河流储水量的3倍。因而,冰川的积累和消融,积极参与了水圈的水循环,强烈影响着地表的演变过程。
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地带,总面积58650 km2,总储水量51322亿m3,分布于内陆河流域的冰川面积为60%。
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
冰川年融水量为:564亿m3,在西北内陆地区,冰川消融占河流径流量的25%。
一、冰川的形成及类型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冰是一种浅蓝色、透明、具有塑性的多晶冰体,当多年积累起来的雪逐渐变为冰川冰以后,它才会具有沿坡流动的性质,才能形成冰川。
雪的沉积
粒雪化
成冰
成冰过程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种。
冷型成冰过程是在较低温度下完成的,因积雪厚度增大,上部积雪对下部积雪产生较大压力从而使下部积雪发生变形,排出空气,容重逐渐增大成为晶粒较小的冰川冰。
暖型成冰过程:当气温接近0C时冰川融化活跃,消融的冰雪沿孔隙下渗,继续消融部分冰雪,然后冻结,如此反复进行,下渗的雪水逐渐以雪粒为核心,冻结成冰。
这一过程按温度的高低可分为冷渗侵-重结晶、渗侵-冻结和暖渗侵-重结晶等不同的成冰过程。
冰川自源头到末端跨度很大,水热条件也有很大差异,在不同高度,冰川表层的成冰作用也不相同。
冰川冰的结构是成层的,每年因夏季新雪和雪粒融化而形成明显的污化面,从而可以清晰地分析年层。
冰川冰在积累区形成后,由于它具有塑性,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可以沿坡流动,于是就形成了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形态和运动特性可分为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
大陆冰盖是补给区占优势的冰川.
特点是面积大,冰层深厚,分布不受下垫地形的影响,冰川呈盾状,中部最高,冰川向四周呈辐射状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常伸出巨大的冰舌.
现在的大陆冰川主要分布于南极和格陵兰两处,占全球冰川的97%。
山岳冰川是运动占优势,积累与消融大致平衡的冰川。
一般散布于高山地区,其规模与厚度远不及大陆冰川。
其运动基本上受下伏地形的控制,以重力流形式向下滑动。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的高山地区。
2、按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
大陆型冰川:成冰以渗侵冻结成冰为主
海洋型冰川:暖渗侵重结晶作用为主

大陆型海洋型
P 补给少,小于1000mm 补给充足,大于1000mm
T 温度低,年平均-8°C 高,10m深处接近0 °C
雪线高,比海洋型高1000m
V 运动速度慢,年20-30m 快,年100m以上
侵蚀微弱强烈

冰川湖泊河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jy041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