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差异的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差异的研究.doc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差异的研究
:梁彦涛张敬军赵敬富柴永宏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凝血纤溶机制的研究进展,凝血纤溶功能的改变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机体凝血及纤溶状态的变化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也将产生重要影响,观测凝血及纤溶有关指标将有助于对疾病状态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出血及脑血栓形成患者部分凝血指标定量分析,探讨急性脑出血及脑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差异,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收集2004年10月~2006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脑卒中住院病人238例,分为脑出血组和脑血栓形成组。脑出血组,119例,男69例,女50例,年龄42~88(±)岁;脑血栓形成组,151例,男87例,女64例,年龄45~90(±)岁;对照组系同期本院外科住院的单纯性腹疝及甲状腺腺瘤患者,共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40~81(±)岁,均无其他并发症。所有入选病例均有脑血管病的症状及体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1995年)》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及/或核磁共振扫描确诊,无肝、肾病史,无血栓及出血性疾病史。
测定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确诊的48 h内空腹取上肢静脉血,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由本院检验科操作并提供检验报告。其中纤维蛋白原(F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型号为CA500)测定,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五分类血球仪(型号为HMX)测定,试剂由北京兰野医学科技中心提供。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以x±s表示。。
2 结果
脑出血组较脑血栓形成组APTT明显缩短(P<);脑出血组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Fbg、PT、 INR及MPV差异不显著(P>)。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Fbg血浆浓度降低,PT、 INR时间延长(均P<);脑血栓形成组Fbg血浆浓度降低,INR时间延长(P<);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1 各组凝血纤溶指标的比较
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1)P<;与对照组比较:2)P<
3 讨论
人类凝血系统由凝血因子、激肽释放酶原及高分子量激肽原等组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凝血过程,其中Fb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血浆Fb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引起血液黏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是促进血小板聚集最主要的血液蛋白质。文献报道血浆Fb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Fb与脑血栓形成风险高度相关,吸烟、男性及高脂血症对其有协同作用〔1〕。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患者比较,血浆Fbg水平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Fb水平降低。其可能机制是:急性脑出血及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病时均消耗大量的Fb

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差异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3 KB
  • 时间2018-06-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