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派:从沉寂到成熟
——四个中国留学生的命运瞬间
经历过互联网风起云涌日子的人都不会忘记上世纪末海归派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喧嚣和骚动。
在经历了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落寞和争议后,这个群体一度被舆论踩在了脚下。
但就在最近一、两年里,海归派开始日渐活跃和崛起。虽然他们还有许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面对和解决,虽然他们可能还要承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对以往经历的反思中,这个特殊群体已经开始由沉寂走向成熟。
石磊:我的一切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石磊今年34岁。2000年赴美国前,石磊是美中贸易委员会的一名调研人员。在那里,他的工作是帮助一些会员公司做市场调研,并定期撰写一些关于中国产业发展及其政策变化的分析报告。随着工作的深入,石磊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我应该拿出一段完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一些经济学的知识,否则,如果只图眼前的利益,将来我可能会非常后悔。”
接下来的行动显得有些冲动,他辞去了薪水不菲的工作。
2000年1月,石磊自费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学院攻读MBA,为的是在以后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有足够的实力应付。美丽的异国校园生活不但开阔了他的眼界,更养成了他强烈的自信和拼搏的冲动。
他说他那时并没有想过毕业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只是想应该趁年轻看看外面的世界。事实上,石磊从约翰·霍普金斯学院毕业的时候,学校给他在美国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但石磊还是选择了回国。
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石磊有他自己的看法,“美国有很多比中国好的地方,最明显的是比较安逸,景色优美。但人这辈子不能为了这而活着”。在石磊看来,一个人如果能成功的话,在哪儿生活都无所谓,如果不成功的话,在哪儿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石磊是2001年底回到中国的,由于曾有过一段不俗的从业履历,石磊几乎是人未回国工作就已确定下来——他被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相中,成为该事务所的一名高级顾问。
在普华永道,石磊承担的是公司一项全新业务,帮助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之前真正地了解中国,包括了解中方投资伙伴的背景。
石磊为这个工作感到兴奋。
“我是在帮助中国招商引资。”他这样说。
2002年,美国联邦委员会在安然丑闻后出台了一项新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再做咨询业务。迫于这个规定,石磊所在的普华永道亚洲市场调查公司搞了一个管理层并购,并把市场调查这部分业务从普华永道独立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注册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国际风险管理有限公司。
石磊成为新公司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
新公司成立伊始,石磊感到压力很大。“过去依靠普华永道这个牌子,走到哪里人家都认你。现在从普华永道独立出来,一切都要靠自己。”
但石磊还是对新的工作充满了激情。“过去在普华永道时,我只是做咨询业务,现在我要参与公司的管理并做很多市场开拓方面的工作。”
“中国经济的篷勃发展,使得中国概念在市场上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在海外,中国概念已成为一个大卖点。所以,很多要来中国投资或寻找合作伙伴的公司都来找我们做业务。”
石磊的老板不止一次地对他说过,中国的市场很重要,将来要把公司的重心放到中国。作为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石磊常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鼓舞。
石磊现在的收入属于标准的金领阶层。他说他现在的一切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海归派:从沉寂到成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