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的狐
摘要: 唐代文化在继承中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其中,小说传说中有关狐的故事数量较多,很具代表性。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例,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分析唐代狐的基本特征及狐的人性等内容,说明唐代狐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关键词: 唐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狐
唐代是继秦汉以后的又一个空前强大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原有的中原文化礼法精神,在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后呈现了新的面目,伴随唐朝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文化影响较为深远。唐代文化在继承中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神灵精怪形象在唐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唐代传奇小说中有关“狐”的故事数量较多,很具代表性,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中心,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分析唐代狐的基本特征及狐的人性等内容,说明唐代狐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一
狐故事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经久不歇的传统题材。盛行于唐代的神怪故事中多会谈到动物类,其中又以狐最为突出,唐代的狐狸故事可谓脍炙人口。唐小说中最早出现的狐是初唐时期王度《古镜记》中的一只“妖狐”,在神奇古镜的逼照下现出了原形后哀哀而歌:“(狐)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于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何为眷恋,守此一方!歌讫,再拜,化为老狸而死。”①此篇中的“狐怪”在临死之前颇有不卑不亢之风度,正是这样的谦谦风度使其形象平添了几分可爱。《太平广记》卷447中《朝野佥载》的“狐神”条就说,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狐神流行之广,可见一斑。狐在唐代还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
二
为何唐代关于狐的故事异常之多呢?黄永年先生《论陈寅恪先生的〈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已经清楚阐明,这与唐代“胡化”问题有关,反映在文学上就是狐狸的故事之多,对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分析唐代狐自身的特点。
首先看其基本特征
第一,姓氏与道行。在唐代,由于“胡”的原因,“狐”常自称姓胡,《太平广记》卷449《李元恭》条中的狐,自称“狐郎”,同卷《焦练师》条中狐自称“阿胡”,而且狐狸精与常人有相似姓氏:“任氏,女妖也。……郑子既告,亦向之,对曰:‘姓任氏,第二十。’”②姓氏有时也与道行深浅有关:“彼我虽是狐,我已千年。千年之狐,姓赵姓张。五百年狐,姓白姓康。……”③
第二,狐之称呼。唐代各种小说传说中的狐狸精会幻化成各种样子出现,因此在不同场合称呼也各不相同,如:“日暮,宰至舟旁,馔已陈设,而妻子不至。宰复至宅寻之,云去矣。宰惊,不知所以。复出城问行人,人曰:‘适食时,见一婆罗门僧执幡花前导,有数乘车随之。比出城门,车内妇人皆下从婆罗门,齐声称佛,因而北去矣。’……宰迟明问于叶师。师曰:‘此天狐也。’……”④
第三,狐之职业。唐代胡人以从事商业和娼妓较多,而且唐代两京地区的狐类故事中对狐职业的记载也集中于此,“‘……某,秦人也。生长秦城,家本伶伦,中表姻族,多为人宠媵,以是长安狭斜,悉与之通。或有殊丽,悦而不得者,为公致之可矣。愿持此以报德。’崟曰:‘幸甚!’鄽中有鬻衣之妇曰张十五娘者,肌体凝洁,崟常悦之。因问任氏识之乎,对曰:‘是某表娣妹,致之易耳。’”⑤
浅谈唐代的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