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织液与淋巴生成
第三节血管生理
二、血流动力学
三、动脉血压
四、静脉血压
五、微循环
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
二、血流动力学
(一)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
公式:Q∝ΔP/R ∝π(P1-P2)r4/ 8ηL
单位:ml/min或L/min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阻力
公式:R=8ηL/πr4
血压
概念: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Pa; mmHg
产生条件:
①血管内血液的充盈度推血流动
②血流的动力=心射血力对管壁侧压力
扩张管壁(势能)
③血流的阻力=能量的消耗:血压渐降
主动脉
动脉
小动脉
毛细血管
小静脉
静脉
心房
三、动脉血压
3、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搏暂停,循环系统各处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循环系统任何一点血压都是相同的,为7mmHg
1、概念:流动的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力
2、正常值:收缩压(Sp) 90-140mmHg
舒张压(Dp) 60-90mmHg
脉压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二)形成机制
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
闭合的血流环路
条件心室射血
外周阻力
心室舒张
心室收缩
射血入主A + 外周阻力
大A回弹
(势能释放)
推血继续流动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
推血(1/3)流动+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
↓
↓
几点说明:
①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②心搏功能量消耗:
③SP:主要反映搏出量
D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缓冲SP(势能贮存)
维持DP(势能释放)
动能:推血流+ 大A扩张
势能:管壁侧压力+ 克服外周阻力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三)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SP↑(明显)
↓
↓
血流速↑
↓
↓
DP↑(明显)
搏出量↓→SP↑(不明显)
↓
回心血量↓
↓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心缩期血流速↑
SP↑(不明显)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
DP↑(明显)
↓
管壁侧压力↑
↓
→SP↑(明显)DP↓→脉压↑
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
↓
↓
↓
人体解剖生理学 循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