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
全国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南方冬油菜区和东北春油菜区发生较为普遍。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者可达80%以上,减产加10%--70%,粗脂肪含量降低1%-5%。除为害油菜外,还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烟草、向日葵和多种豆科植物。
分类地位
本病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vum (Lib.)de Bary]真菌侵染所引起。
症状
油菜各生育期及地上部各器官组织均能感病,但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多,茎部受害最重。苗期病斑多发生在地面根茎相接处,形成红褐色病斑,后变枯白色,组织湿腐,上生白色菌丝,后形成不规则形黑色菌核,幼苗死亡。成株期先在下部叶片发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青色水浸状,中部黄褐色或灰褐色,有同心轮纹。茎上病斑长椭圆形、梭形、长条形,稍凹陷,浅褐色水浸状,后变白色。湿度大时病部软腐,表面也生白霉层,后生黑色菌核。后期茎表皮破裂,髓部中空,内生许多黑色鼠粪状菌核。花受害后,花瓣退色。角果感病产生不规则形白色病斑,内外部都能形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图为油菜菌核病病叶。
油菜菌核病病茎
茎秆里的菌核
病原
、子囊孢子和侧丝。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株残体、种子间越夏(冬油菜区)、越冬(春油菜区)。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或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丝直接侵染幼苗。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花瓣和老叶,染病花瓣落到下部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病叶腐烂搭附在茎上,或菌丝经叶柄传至茎部引起茎部发病。在各发病部位又形成菌核。菌核经越夏、越冬后,在温度15℃条件下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20℃左右。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降雨量多、阴雨连绵、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过密发病都较严重;芥菜型、甘蓝型油菜比白莱型抗病。
防治措施
;水旱轮作或与大、小麦轮作;清除病残体,秋季深耕,春季中耕培土,摘除下部老黄叶,并带出田间;多施钾肥或草木灰,开沟排水。%菌核净可湿性粉剂l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l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l-2次。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