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杀虫剂
一、杀虫剂发展简史
(一)无机杀虫剂时代(1939年前)
无机化合物:汞、砷制剂、硫磺粉、石硫合剂
植物性杀虫剂:除虫菊、烟碱、鱼藤酮
特点:杀虫力不强、杀虫谱不广、使用量不大、胃毒为主。
(二)有机杀虫剂时代(1939年—至今)
1 OCl 1939年瑞士Paul Müller(米勒)发现DDT活性(1874年Zeidler合成DDT),1940年作为杀虫剂工业化生产,开始进入有机农药时代。此后,DDT被广泛地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防治疟疾、斑诊伤寒、鼠疫等媒介昆虫,在挽救人类生命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为此,米勒获诺贝尔奖(1948)。
40~50’s OCl有10多个品种
62年Rachel corson写“Silent Spring”提出残留污染问题
70’s西方发达国家限用、禁用DDT
2 1945年二次大战后出现OP,向低毒化发展
60’s末出现不对称结构品种,甲胺磷
90’s前后淘汰高毒品种,我国2007年1月1日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全面禁用。
3 1953出现Carb品种,西维因(56年商品化)
4 49年出现合成Pys品种
72年出现农业上使用的Pys品种,氯菊酯
5 1964年出现ON品种,巴丹
6 72年出现昆虫生长调节剂(IGR),灭幼脲
7 1981年 ,阿维菌素
8 90’s出现杂环类化合物,吡虫啉、锐劲特
杀虫剂应用的历史大概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早期应用天然毒物的时期,如砷、氟素剂及植物杀虫剂;②应用一些无机化合物,毒气熏蒸及石油制剂的时期;③现代的有机杀虫剂时期;④第三代农药的时期,即保幼激素类似物即灭幼脲等生长调节剂的时期。
主要的发展及其年分如下:
(Ⅰ)公元900年左右中国使用信石、雄黄等砷素剂;
1690 欧洲用烟草杀虫;
1787 欧洲用肥皂液杀虫;
1800左右高加索人民用除虫菊酯;
1845 德国用无机磷化合物;
1848 马来西亚用鱼藤根粉;
(Ⅱ) 1854 法国首次用二硫化碳熏蒸;
1867 美国用巴黎绿;
1868 美国开始试用石油制剂;
1874 滴滴涕合成,但未用作杀虫药剂;
1877 氰氢酸作为熏蒸剂;
1880 美国用石灰硫黄合剂;
1886 松脂合剂防治介壳虫;
1892 砷酸铅在美国应用,成为主要砷制剂;
1918 法国用氯化苦熏蒸;
(Ⅲ) 1925 二硝基化合物首次试用;
1932 硫氰酸酯被试用,力散类杀虫药剂;
1932 法国用溴甲烷;
1939 滴滴涕杀虫活性被发现,1940年实际推广应用;
1940 美国发展了环戊二烯类杀虫剂;
1941~1942 法国及英国相继发现六六六;
1944 德国发现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特普等被应用;
1946 美国及德国发现氯丹;
1947 瑞士开始发现了氨基甲酸酯(异蓝等被应用);
1950~1952 美国杜邦公司发展了新有机磷杀虫剂,如苯硫磷(EPN)、马拉硫磷等;
1958 美国发现了西维因;
(Ⅳ) 1967 第一个保幼激素类似物作为杀虫剂,美国;
1970 滴滴涕的禁用问题在美国及瑞士被提出,1972年正式禁用;
1970 美国发展了第一个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
1970左右英国及日本发展了许多新的拟除虫菊酯化合物;
1973 荷兰发现灭幼脲;
1974 甲脒类化合物作为杀虫剂在美国试验成功;
1980 美国发现第二个有效的微生物杀虫剂Avermectin。
第一节杀虫剂穿透与在昆虫体内的分布
一、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口腔、体壁、气门
1胃毒作用拒食
(感化器)
4熏蒸作用
3触杀作用
2内吸作用
杀虫剂
口器
咀嚼式
呕吐
食道
消化道
(中肠)
内吸
杀虫剂
植物吸收
刺吸式
杀虫剂
表皮
血腔
血液循环
作用部位
贮存在组织中
(脂溶性)
杀虫剂
气门
气管
微气管
代谢
后肠
马氏管
排出
二、杀虫剂的穿透
(一)穿透体壁
上表皮
护腊层:类脂及鞣化蛋白油相
腊层:蜡质(较强的脂溶性)
角质精层:鞣化脂蛋白、类脂
外表皮:(硬)鞣化蛋白、几丁质、脂类水相
内表皮:(厚)几丁质、蛋白质(一定的水溶性)
真皮细胞(膜结构)
底膜
表皮孔道有利穿透
上表皮
外表皮
内表皮
皮细胞层
底膜
毛原细胞
膜原细胞
腺体
刚毛
皮细胞腺孔
表皮层
体壁
(二)穿透消化道
中肠来源于内胚层
消化道
前后肠来源于外胚层
杀虫剂穿透昆虫中肠肠道壁细胞与体壁皮细胞一样,即要通过
杀虫剂发展简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