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中医院脑病科
中医优势病种-眩晕中医优化方案(2009)
疾病名称
((TCD:BNG070))
中医:眩晕
西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可足
该病种完整的诊疗方案
1、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2、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IV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1级;中度:II III级;
重度:IV V级。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疼,其势较据,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抓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身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1)风痰上扰证:
症状: 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加南星12g,白附子9g,陈皮9g以祛风化痰。
(2)阴虚阳亢证
症状: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代赭石先煎15g龟板先煎30g白芍12g玄参9g天冬9g川牛膝12g川楝子6g茵陈9g麦芽9g川芎9g 如大便秘结,可加麻子仁20g,杏仁10g;如心烦意乱,躁动不安者可加炒枣仁30g。
(3)肝火上炎证:
症状:头晕且疼,其势较据,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
(4)痰瘀阻窍证:
症状: 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
眩晕优化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