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调查报告
文化馆调研报告我认为一篇学术性调研报告,应有必要记录作者实地调研时的种种思维活动,而不必限于某一点的反复阐述,这样的报告才是最有学术价值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调研成果细细说来。首先,从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省博)和赖少其艺术馆的总平面上可以看出,它们四周都布满绿化,与周围建筑以公路为界,遥遥相望,显得场地很开敞。这样的场地处理很明显就是要突出它们,让他们与众不同,实际感受确实如此,例如,省博的造型呈近似正方体状,青铜色纹理,显然与周围大片的住宅不同,要说一致的,或许就都是肯定的几何形体了。当然处于同一场地的建筑要保持统一的格调,省博旁边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造型就是强烈的几何体,与省博的正方体显然同宗。亚明艺术馆由于身处包公故里,其风格必然要反映安徽的古代建筑风格,这样才会融入其中。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想要建筑形式与周围建筑构成不统一的美,就要让建筑“隔离”开来,具体操作是:四周环以道路,并场地要求很开敞。我们通常会被告知:机动车出入口应尽量设在次干道上,这样可避免对城市主干道造成交通压力。然而,我一直很不理解,设在主干道怎么就造成交通压力了?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对省博的车辆处入口进行了分析。省博主要人流入口设在城市主干道,这条干道旁边分布有合肥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合肥市府大楼,交通相对繁忙,其车辆出入口设在了两条次干道上,假设主干道上车辆川流不息,而次干道上车辆较少,可以顺畅通行,设在主干道上的车辆出入口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原因有:
1、无需转向出入口的车辆希望快速顺畅通行;2、需从出入口出去的车辆又希望行驶在主干道上的车辆慢行,以令自己安全快速通过出入口。相互矛盾的心理必然会导致两者各不如意,而设在次干道上就轻松多了,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次干道通常步行人员较多,车不能开得太快,车辆相对较少。而车辆相对较少的状况,又为车辆通过出入口带来方便,相互间矛盾的心理就几乎不存在。再来看看建筑的立意,如果说住宅可以不需要在设计前考虑立意的话,文化类建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立意,因为好的立意不仅可以帮助参观者加深对建筑的理解,其自身也可成为建筑文化中的一部分。省博的立意是这样的:作为安徽省的省博应反映地方特色,选用保存完好的皖南古民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以其中蕴含的“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哲学思想来立意再好不过。天井是皖南古民居的核心所在,古徽州人对水情有独钟,视水如财,因此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天井的作用包括聚财、防卫、通风、采光和提供一定的室外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省博只抓住了聚财、防卫和采光三个方面,不免让人感到美中不足。那么常见的中庭挖去上方的顶并用透明玻璃覆盖,是不是也可以说成是“四水归堂”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还涉及场的概念。建筑有场,当人处于建筑场的影响范围内时,心理上会明确感受到场的存在,不知觉就会喊:“那就是!”当然,建筑场的感应是种心理活动,看者需要对建筑提前有所认知。比如说一个从未见过省博的人被告知身边有个建筑就是省博,他会立即调用脑中对博物馆的感性认识,再进行对照,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到是哪个建筑在吸引着他。建筑场强弱的感知也和建筑的性质是否如实表达有很大关系。赖少其艺
文化馆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