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职业教育
一说起墨子第一印象就是“兼爱”“非攻”这两个词,不管是高中学习墨子有关的课文,还是在看完《墨攻》这部电影,我都没想到墨子竟然和职业教育能扯上关系。就是觉得墨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自从上了大学,经老师这么一讲,觉得墨子确实是最早提出职业教育的人,对我们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多启示。
墨子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和节用节葬,提倡天赋人权、人无贵贱、限制君主权力等民主理念。同时,墨子主张亲历生产、合理分工,并总结出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理论。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墨家取得了儒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承认社会上每一个人为生存需要,其行为必然带有功利目的,因此从“生天下之大利”出发,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存的目的,要对“农与工肆之人”传授生产技能,增强民众的生存能力,强调不劳动者不得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不仅主张对个体的人进行生存技能训练,而且相当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认识到具有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贤良之士)数量的众寡,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或灭亡。他在《亲士》中提出,“入国而不存其土,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持政局,却不能保留人才,那就要亡国了。发现人才却不急于任用,贤良之士就会对君主产生怠惰情绪。没有人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人才就不能谋划国家大事。而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家能够生存,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获得人力资本也需要付出代价,获得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必须以稀缺资源做交换。在墨子的《尚贤》中,已经存在与其相近的概念——“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土,亦将可得而众也”。这可以说是我较高的人才发展观,意思是说具有高附加值的人才是国家社稷的珍宝和栋梁,必须使他们获得富裕的生活和较高的荣誉与尊严,这样国内的贤士就会越来越多。
在墨子看来,劳动技能本身无贵贱,主张人尽其才,合理分工,以争取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在当今社会看来这些都是很平常的观点,但在两千年前却是难能可贵的进步。当时的社会上,对社会分工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
一种是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认为从君主到庶民,都必须亲自耕种才有资格吃饭,甚至连制陶、冶炼和纺织等手工业的存在,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这种理论完全否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另一种是以孟子为代
墨子与职业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