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之争
早在汉唐时期就有,“文”:强调修辞、通顺,译文的可读性;“质”: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译文的忠实性),这实际上是意译与直译之争。然而,“文”与“质”做为翻译标准都有其片面性
中国学者及翻译家的学说
严复的“信达雅”标准
傅雷的“神似论”
钱钟书的“化境”之说
朱光潜的“近似说”
严复简介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序言中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 faithfulness ) :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要顺畅,通顺
“雅”(elegance):指译文要文雅,有文采
严复译作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
甄克斯的《社会通诠》、
孟德斯鸠的《法意》、
耶方斯的《名学浅说》
傅雷简介
傅雷(1908—1966) 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序》中提出翻译的“神似说”(similarity in spirit)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神似”即要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韵味,“把原文的意义、神韵把握住”
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一致,这叫‘意似’,是翻译的最低标准。译文同原文如果能在形式和精神上一致,或称“形似”和“神似”,这是翻译的高标准。
傅雷译作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translation as an art)[1:111]两个术语;《林纾的翻译》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有关翻译的片断论述,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钟书对翻译研究中的常规问题和热门问题,从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的性质、方法、规则到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功用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译的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