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在多极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三)世界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目前,多数国家还是将自己的货币和美元挂钩。过程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 年 7 月 2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 20%。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相继贬值。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1 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从 1998年 1 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危机根源再考金融危机发生前,好几个国家存在巨额经常账赤字,实际汇率也在缓慢升值,并且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是在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举借海外债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从上升的外债和外汇储备比例可以看出来。并且许多企业有很高的财务杠杆率,比如说,债务/股本比例很高。这就导致这些国家在汇率波动中极易受损。在 1996 年,泰铢早已存在压力,表明政府应当调整衡(the government needed to adjust domestic absorption in orderto keep macroeconomic balance.)。实际情况正相反,泰国政府决定动用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尽心干预,当外汇储备大量消耗之后,政府被迫(让泰铢)贬值。这导致投资者重新评估该地区的投资风险,并且大量从该地区撤回资本,结果就使得泰国国内需求骤降,引发经济衰退,并且导致大批银行破产,影响到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危机发生的根源,是由于危机经济体具有内部的脆弱性,在受到一个外部流动性的冲击之后,导致危机发生。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国家共同点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开放资本账户,大量外国资本通过私人银行流入国内,银行债务以外币计值而且多数是短期债务,政府试图为银行的债务担保从而引起了严重的“道德风险”。中国如何应对危机,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第一,财政政策及时掉头。众所周知,98 年之前宏观调控基调是“从紧”,不仅财政从紧,货币政策也从紧。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拉动内需,当机立断改行积极(扩张)财政政策。第二,适度放松货币政策。为刺激投资,央行双管齐下,一手下调存款准备金,仅 98 年一年就下调了 5 个百分点,从 13%降至 8%;另一手,降低银行利率。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 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第三,稳定人民币汇率。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货币一边倒,纷纷贬值。而中国政府一诺千金:人民币不贬值。08 人力吴倩2080204次贷危机始末与 08 年美国金融危机2006 年年初,当美国房屋销售开始出现下滑迹象的时候,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尽管通胀有所升温,但作为美国经济支柱产业的零售销售仍稳定增长,工业产出与居民收入增加,劳动力市场接近完全就业的状态。半年以后,到了 2006 年三季度
东南亚金融危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