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抗震设防烈度.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7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章建筑抗震导论
学习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防烈度
的概念及区别。




1
§ 地震特性
地震(earthquake)是来自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强烈地震如果影响到人类,则会造成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严重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是多震国家,地震发生的地域范围广,且强度大。为了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土木工程师必须对建筑工程进行抗震分析和抗震设计。
2

三峡大坝
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
①诱发地震: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兴建水库等工程活动所引 发的地震。影响范围较小,地震强度一般不大。
3
②火山地震:由于活动的火山喷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引起的地 震。主要发生在有火山的地域,我国很少见。
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
4
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及地核三圈层构成,其中地壳是地球外表面的一层很薄的外壳,它由各种不均匀岩石及土组成;地幔是地壳下深度约为2900km的部分,由密度较大的超基岩组成;地核是地幔下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至地心的部分,地核半径约为3500km,分内核和外核。从地下2900至5000km深处范围,叫做外核,5000km以下的深部范围称内核。地球内部各部分的密度、温度及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古登堡界面
③构造地震:
地球的内部构造
5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主要由6个巨大板块组成:美洲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世界主要板块分布
6
构造板块之间岩层的破坏过程
无地震时状态
地震前受力弯曲变形
地震时产生断裂及滑移(发生地震)
板块表面岩石层厚度约为70~100km,板块之间的运动使板块边界地区的岩层发生变形而产生应力,当应力积累一旦超过岩体抵抗它的承载极限时,岩体即会发生突然断裂或错动,释放应变能,从而引发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发生次数多,影响范围广,是地震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
7
震源: 地球内岩体断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剧烈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称为震中。 震中距: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源和震中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范围的。
8

浅源地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
2002年6月29日晨1:,震源深度为540km,无破坏。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深度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在震中8km内。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m~300km范围以内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m的地震。
9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球内岩体断裂、错动产生的振动,其能量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地震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P波),其介质质点运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同。纵波周期短、振幅较小,传播速度最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是剪切波(S波),其介质质点运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横波周期长、振幅较大,传播速度次于纵波,引起地面左右摇晃。
10

抗震设防烈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lmus1
  • 文件大小8.53 MB
  • 时间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