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楚秀园简介
楚秀园是为淮安市一座旅游综合性公园,它位于繁华的东大街南侧,占地面积约48公顷,198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园内自北向南有雷湖、里湖、西湖、南湖四个湖泊,水色秀丽,环境幽雅,又因淮安旧时属楚,故名:楚秀园。历史上曾有记载: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巡按御史王燮“列兵守清河口,训练水师于清江浦之东湖”,后人因王燮字雷臣,而称东湖为雷湖。《淮阴风土记》载有“雷湖八景”:松楸积雪,桃柳环春,别业书声,画船歌板,渔区断浦,牧笛斜阳,片月涵川,千帆报望。1958年政府决定将该地辟为公园,1960年挖浅滩1万多方,并相继育苗栽树。1981年成立公园筹备处。198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楚秀园根据自然特点、功能要求和群众需要分为文娱活动区、游览休息区、动物展区、花卉水产养殖区和公园管理生活区。1998年10月建成的3000平方米的正德广场,是楚秀园的北大门,门楼上苍秀遒劲的“楚秀园”三个大字出自著名书法家戚庆隆先生之手。
勺湖公园简介
勺湖园位于古城楚州的西北隅,古运河东侧,因其水面弯曲如勺而得名,共计占地100亩,其中陆地面积40亩,水面60亩,相传王母娘娘外出游玩,途经楚州上空发现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于是停下赏景,不小心将一手帕掉在楚州地上,于是便有了勺湖,其实勺湖是因构筑淮安古城,修补取土而逐渐形成的,自晋建淮安城池以后,古迹多在其地,据史料记载,古时先后在勺湖园修筑的庵观寺院有:法华禅院,文通寺,龙兴寺,文佛寺,老君殿等。由于长期的战乱,淮安城屡遭劫难,勺湖周围的寺院和名胜景观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
现在的勺湖园有东门和南门二个进出口。南门依照寺院山门形式修复,大门上方的矾石上"文通塔苑"四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协主席武中奇所书,当你踏进"文通塔苑"的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亭回廊,双亭北侧有一漂母井,相传韩信年少伤亲,家贫无靠,常得在此处浣纱的一农妇相助,后人为纪念这一历史典故,故起名为漂母井。井北20m处即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通塔,有了这座塔,不仅勺湖园格外壮观,整个文化古城也显得典雅而神采。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有1290余年。它原名尊胜塔,在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尊胜塔,因其旁有文通寺,故改名为文通塔,文通塔的建筑具有佛教传统之特色。全为砖瓦结构,无梁无柱,高十三丈三尺,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古朴典雅,塔底层供秦四尊释迦牟尼。颇有神采,上层观音端坐莲台,颈悬珠琏,仪态慈祥。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曾在塔下放飞风筝。湖光塔影即为勺湖十大景观之一。过文通塔,即踏上勺湖湖堤,我们往这边走,沿着一条清幽小道,过神怡,清趣二道玲珑别致的园门,令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园中随着水势变化而建的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即显现在眼前。我们首先来到碑园,勺湖碑园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上方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所书,碑园占地一亩,运用了中国园林传统建筑手法,随形就势,回廊曲折,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颇受好评。碑园中收集存放了淮安自唐宗以来的寺庙,文赋,墓志等体例文60余块,为古城楚州的历史文化见证。园中的一合(二块)唐碑,四块康熙、乾隆、道光的御碑为国内少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御碑—雪作须眉,为康熙第五次南巡时,途经淮安,为淮安府山阳县人氏,老臣刘谦
景点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