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表象和想象
主要内容
表象
想象
表象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表象
天安门的形象、孙悟空的形象
表象: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并非知觉的翻版和重复,是对知觉痕迹进行加工后产物。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直观性。知觉形象鲜明、稳定和完整,而表象通常比较模糊、不稳定和不完整。
概括性:表象可能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主要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可操作性: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可以在头脑中对其进行操作。如“心理旋转”实验
表象的种类
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根据创造性程度分类,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是对记忆形象加工改造后形成的新形象。
视觉、听觉、动觉等表象:根据表象形成的感知通道分类
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概括程度分类
遗觉象: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生动。儿童所特有(40%~70%),11~12岁时最明显,随年龄增长逐渐消退。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贮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存储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谢波德等人(Shepard & Metzler, 1971)的心理旋转实验:反应时是旋转角度的直线函数,随着旋转度的增加,反应时也随之延长;视觉表现的旋转加工是物理旋转的类似物。
库珀和谢波德(Cooper & Shepard, 1973)
要求被试判断字母”R”是正向还是反向
结果:字母从垂直方向旋转的角度越大,作出判断的时间也越长;被试判断时在头脑中旋转表象。
双重编码理论
佩维奥(Paivio)等人提出同时存在着表象和言语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表象编码适合加工具体的信息,言语编码适合加工抽象的信息;言语编码是有序加工,表象码则更似空间加工。表象系统用表象材料进行信息加工,言语编码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的形式进行信息加工。
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可以互译,言语编码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编码也可以用言语编码的形式贮存起来。
实验证明:图片和具体单词比抽象单词容易学;同时采用两种编码形式,记忆效果比单用其中一种好。
“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涌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从直观上看,接近于知觉;从概括性上看,接近于思维。表象的形成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
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如小学低年级儿童解决数的运算问题;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工程师设计建筑图纸等
第二节想象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具有形象性,主要加工图形信息,而不是言语符号;还具有新颖性,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
想象的原型仍然来自于客观现实。
擒敌拳第一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