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体育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土家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相联系的。
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
土家族民间体育的产生,受社会生产劳动影响。而体育活动是提高土家人身体素质的最佳途径。土家人在辛苦劳动之余,利用各种自然因素,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去锻炼身体,达到增进健康、曾强体制、培养情操的目的。土家族民间体育充分反映了土家民间体育的民族性、地域性、易行性、趣味性和群众性。
高脚竞速
原名“高脚马”,也叫“竹马”或“骑竹马”,“高脚竞速”是被列入全国民族运动会后的名称。高脚竞速是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区广大土家、苗寨盛行的一项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多少年来一直为该地区各民族青少年儿童所喜好,这项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但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还有实用价值。
高脚马运动在1985年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正式推出,列为比赛项目,并有了基本的规则,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被列为比赛项目,并定名为高脚竞速,同时,《高脚竞速竞赛规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实与完善。
高脚竞速运动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脚踏蹬,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长短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的速度和力量比赛。高脚竞速所使用的器材称为“高脚马”,高脚杆为竹、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至40厘米处加制踏蹬,踏蹬高度的丈量从杆底至踏蹬与杆交点的上沿。所用场地为标准田径场。
竹铃球
竹铃球是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是在土家族青少年所玩游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土家族先民们慰劳劳动果实的归属而发生争执,谁都想把最先发现的果实装进自己的背篓里,为了和平生息,解决争端,每到丰收的季节里,就有了背着竹篓争抢麦球的场景,这是土家猪苓球的前身。
竹铃球场地为长方形的平地,长30米为边线,宽15米为端线,以两端线中心为圆心,,再以两端线的中心点为圆心,分别以6米、,以6米为半径的区域为禁区,其弧线为禁区线,,以场地的中心为圆心,。竹铃球直径为20厘米,为竹条编成,也可用竹条和藤条等混合编制,球内置有铃铛,摇动时发出清脆的铃声,求的表面光滑无毛刺,背篓由竹条编制,上口直径40-45里面,篓高45-60里面,下底封口。
比赛双方各着区别明显的统一服装,每队10人,其中队长一人,上场3-7人(双方人数相等)其中一名身背背篓,为接球员,男子比赛为5局3胜制,女子比赛为3局2胜制,也可男女混合比赛,比赛开始时,双方各出一名队员在中圈争球,其余队员在圈外,争球队员单膝及双手着地,裁判员在争球队员之间将球置于队员头部高度,使球自由下落,球
土族和土家族传统体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