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张喜荣
序言:
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幸福如意!短暂的寒假一晃而过,假期中接受了靳主任安排的一项任务,做一个小专题《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我深知,在咱们同事中间,有许多专家型的资深教研员,今天在这里班门弄斧分享这个还不算成熟的话题,内心感到很惶恐。所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哦!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们经常进行的教研活动大概就是观课、议课、了。在教研中,我们常常带领教师反观课堂现象,追忆课堂环节,回望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和教师们一起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仔细想想,由于我们听课时间比较随机,听哪位同志的课也常常受制于学校的安排。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就变成了“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显得不够明确。
那么,怎样引导教师借助课例开展校本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效益倍增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分别是:
《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
《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绿阴不减来时路——怎样撰写课例》
第一个话题 《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
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 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课堂实录的区别
课例与教案的显著区别是,教案是预案,借用英语中的说法是“将来时”;课例是已经发生过的,是“过去时”。
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客观地、逐字逐句地文本记录,是真实的课堂再现。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 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思路、想法、理由和认识, 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
课例仅是教育案例的一种。课例和教育案例有一个相同点——均有一个研究的“主题”。课例是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要表达的灵魂( 研究的成分) ,“载体”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这一种情况很容易甄别。需要说明的是, 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类型的文章不是课例。对同一节课的不同片段做出点评时, 往往对每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析, 如果从全盘来看, 则发现这类文章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点评比较发散。还有的文章是具有一个大的研究观点, 但选取了不同的课堂片段每次从一个更小的视角加以剖析, 就每个片段而言, 读者无法了解这个片段对应的原课究竟具有怎样的一个整体授课思路。还有一种是围绕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漫笔类文章也不是课例。这类文章的作者一线教师居多, 往往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后反思, 或观察了一类课之后有感而发。这类教学漫笔往往比较生动、情感化、吸引人, 但缺乏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提炼、缺乏理论角度的诠释。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课例的根本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 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 讲述的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实例背后的故事; 而且, 教学实例的整体思路相对完整, 可以看出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授课过程或如何改进的过程, 可以看出这样上课或者改进课堂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 当然也会有理性的提升和概括。
前者指最后产生的成果形式是一个“课例”,后者把形成这个成果的过程称为“课例研究”;前者是静态的结果表达,后者是一个研究的动态过程。
如果依以上标准来衡量,我脑海中所读过文章一一掠过,真正称的上是一篇完整的课例的,已经是寥若晨星了。
第二个话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课例研究》之一
——怎样确定研究主题
在课例研究中,我们通常要通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题大做”。
。课例研究是通过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
教师如何做课例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