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区别横波与纵波。
,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软流层知识。
、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多媒体(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新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问题一: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问题二: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问题三:你知道其机理吗?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