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温病学多媒体教材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要求】
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
第一章绪论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
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
2、对象:
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
揭示温病的本质
3、任务:
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1)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温病乃作”。
(2)病因:
I、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II、感受厉气说
《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诸病源候论》: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以上的病因认识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
(3)证候:
当时的文献中对温病的证候表现都指出了热的特点。
《灵枢·论疾诊尺篇》:“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
《素问·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
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可见,当时已经强调了温病热象偏重的特点。
(4)预后:
《素问· 玉版论要篇》:“病温,虚甚死。”
(5)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伤寒论》: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为温病治疗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萎蕤汤、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
备之”。
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中。
《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因此,当时对温病的认识还比较笼统、朴素,把所有的外感热性病均称为伤寒,温病只是伤寒范围里的一种类型。
(二)宋至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突破了伤寒论的一些框框
客观上病种的增加
促使医家探求新的治法
主观上认识的深入
(1)主张灵活远用经方
宋代医家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朱肱在实践中也已体会到运用《伤寒论》辛温发散的经方治疗外感疾病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根据发病地区,发病季节和病人平素体质的差异而灵活变化。
温病学(总论)--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