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柏拉图的灵感论.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030
的关键。
个是表面的文字(或线条或乐音),一个是隐藏在表面文字系
统背后的看不见的语言。前者受到艺术家的控制,后者已脱离
艺术家的控制。对现代派艺术家来说,作品的文字语言最好保
持沉默,因为正在艺术中言说的是那个语言性的“我们”。不
然,就会喧宾夺主,损害艺术效果。
当然阿多诺又清醒地看到,艺术也不能充当幻象的奴
隶,因为过分追求幻象,将导致现象与本质的同一,最终走
向完全的自律,而纯粹的幻象不能代表意义丰富的艺术。所
以,艺术还须致力于摆脱幻象,同时又不使自身成为物中之
物。“自现代派问世以来,艺术已从外界吸收了诸多对象,
并使其保持原貌,未将其同化(如蒙太奇)。这表明艺术通
过模仿将自个投入到其对立面中去了,这一态势是由现实加
强于艺术的压力所引起的。艺术虽则与社会抗衡,但却不能
获得超越社会的优势地位。艺术所反对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
等同于艺术所抗衡的社会。这便是波德莱尔的恶魔崇拜说的
真正实质所在。”所谓恶魔崇拜说的真正内涵就是:艺术对
社会的批判不是逃避它,而是让自身充满资本主义商品社会
(恶魔)的意象,即通过展示“恶魔”形象而达到批判它的
目的,这就是现代主义艺术为什么到处充满了丑陋的审美意
象的原因。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碎片(断片)化特征。现代主义
艺术追求和刻画的艺术形象多是粉碎和变形的,但正是这些
碎片才能反映万花筒般迷幻的世界。碎片观点最早出现在席
勒的《美育书简》一书中,“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
俗都分裂开来,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
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
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
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
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席勒敏
锐地看到了机器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阿多诺看来,越
到现代社会,这种灾难更重、更深,而现代艺术中的碎片化
意象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的全面性的解体与丧失。有学
者指出,阿多诺的碎片观还与犹太教“禁止雕像”(graven
images)的戒律有关。在古老的犹太教义中,神是不允许
以具体的图像表现出来的,只能以断片示人。阿多诺将此戒
律借用,化为自己的东西。他指出,神像的石碑虽然是碎
的,但每一块碎片都散发着神的气息;现代主义艺术以非同
一性打破了同一性的束缚,艺术成了碎片,但艺术的每一块
碎片都折射出真理之光。
对审美幻象的追求,这是阿多诺现代主义艺术美学观的
出发点。据此,他一举颠覆了传统美学理论体系。从艺术的
幻象本质出发,阿多诺认为艺术是对非存在的模仿,艺术的
本质就是“在者与非在者的统一”、“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
统一”。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特征——谜语特质
(一)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是非指向性语言。所谓非
指向性语言,即一种看似没有意义的语言,其实是一种意义
被压缩或被遮蔽了的语言。阿多诺认为,好的艺术作品的语
言不应是交际语言,而是一种诗意语言。艺术作品说出的东
西与文字(包括乐音和美术作品的线条)所讲的东西是完全不
同的。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也会
走向衰老、僵化和

柏拉图的灵感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74030239
  • 文件大小345 KB
  • 时间2018-06-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