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
2、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3、贸易值:也叫贸易额,是用货币表示的反应贸易规模的指标。
4、贸易量:是指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表示的反应国际贸易的指标。
5、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6、直接贸易(Direct Trade):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
7、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Z为对外贸易依存度、X为出口总值、M为进口总值 Z=(X+M)/GDP*100%
8、贸易条件: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比。
第二章:
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它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把贵重金属留在国内。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即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增加国家财富,但强调必须保持贸易顺差。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的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圣经”。
2、绝对优势:是指一国(人)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商品的生产、则称该国(人)在生产该商品上有绝对优势。
3、劳动生产率: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用L‘表示。相对劳动生产率: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4、生产成本: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严肃投入数量、用Cj表示。相对成本:指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个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第三章:
1、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2、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3、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第四章: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根据这一理论,产品的创新过在开始时出口这种产品、但随着产品的成熟与标准化、创新国组逐渐丧失优势、最后变成这种产品的进口国。
2、雁行模式:开始时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进而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当资本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紧接着就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最后出口知识密集型产品。
3、产业内贸易理论:是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
4、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具有相似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替代性的产品通过外部或内部市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简单地说、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现象。
5、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第五章:
1、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2、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策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生产、出口补贴
国贸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