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
——对鲁迅钟情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鲁迅的名字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头脑中散发出的思想的光芒直刺每个人灵魂的最深处,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鲁迅,留给今天的我们有许许多多令人震憾的东西。一提到鲁迅的作品,都会给读者留下很深刻印象,它将在年轻读者的脑中浮现出许许多多刻画入微、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从《朝花夕拾》到《呐喊》再到《二心集》,从儿时的乐园到儿时的玩伴再到社会各个层面的种种人物,都将在你掩卷之时在脑中如电影般的一个个展现,一幕幕展开。鲁迅曾经说过:“他的文章虽不用自己的血写成,而是他所见到的他的同辈和比他年轻的青年人的血写成的。”
我所读过的一些文章,是博大精深的鲁迅著作中的点滴,但这些作品也是所有年轻读者对鲁迅认识的开始,对于鲁迅的作品中运用到的写作手法,本人欲从对比这个方面加以认识。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创作手法。所谓对比是指把两个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写和手法。目的是强调对比对象意义上的相对,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这几篇作品虽然在表现意图上各不尽相同,却不约而同运用对比手法,这种手法在以上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假设少了这种手法的运用,这几篇作品将会显得苍白无力。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进行对比的,将从人物对比方面来说:
在人物对比中,鲁迅所运用的对比形式又是各不相同,呈现出灵活地多样地特性。
1、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对比。
1杨二嫂
记忆中的“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的形象与眼前所见到“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进行对比。由记忆中的“终日坐着”卖豆腐的自食其力,与眼前的说话刻薄且“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窜东家拿西家的做法进行对比。表现了杨二嫂从外貌到精神的显著变化,揭示了他生活日趋贫困,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2闰土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很典型。少年闰土是一个有着“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是一柄钢叉”的刺猹英雄,健康壮实,并且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那么得活泼机智,和“我”又是那么的亲密无间,“迅哥哥”的呼唤显得毫无距离。而中年闰土是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红肿,衣着单薄破旧,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一副饱经风霜,悲苦可怜的样子,此时不仅原先的“迅哥哥”已改成“老爷”,并且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迟钝麻木。这样的对比一方面体现出了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热情、纯真,而这样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走向社会以后,在社会的重得压迫下变得麻木迟钝,对比是多么强烈,由此可见这个社会是怎样一个万恶的社会!另一方面写出一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而从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启发人们去深思,去审视眼前的一切,去探索新生活的道路。
3《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这篇作品主要描写孔乙己两次到酒店时的情景。这部分的对比主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一是脸的前后对比。初到酒店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中秋节后到酒店里时“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二是穿着对比。初到酒店穿着长衫,虽然破旧点,但毕竟是长衫,显
鲁迅写作手法--对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