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录
1、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长兴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6、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简介: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开化县西北部,与江西省婺源县、德兴市毗邻。东经118°03′″-118°11′″,北纬29°10′″-29°17′″之间,总面积为810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濒危物种白颈长尾雉、黑麂及其原生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古田山天然次生林发育完好,是天然生物基因库,。最高峰青尖海拔1246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植物成分复杂,有乔木和草本植物千余种。海拔750米以上为成片黄山松林,750米以下为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纯林,上层林冠为散生马尾松,中层以木荷、甜槠、青冈为主,下层以檵木、厚皮香、虎皮楠为主,最下层为杜鹃、木姜等灌木。并有珍贵树种香果树、紫茎和珍贵鸟类白鹇等。
管理状况: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1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保护区管理局以来,以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维护和发展为工作重点建立了管理局到保护点四级保护网络体系,相继完成了本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及以白颈长尾雉、黑麂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专项研究,整理出《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等自然资源调查与科学监测。
目前,该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最适栖息地从原有的1000多公顷扩展到现有的5300多公顷,黑麂最适栖息地从1200多公顷扩展到现有的6300多公顷,种群数量分别达到了500-600只和300-400只。目前,这些珍稀保护对象的栖息地,已成为中科院植物所、浙江大学及国际生态组织进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基地。
2008年7月11日至12日,以国家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蒋明康为组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调研组专家,在省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对开化县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古田山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由于保护有力、特色明显,通过专家组评审。
生物资源: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东部,浙、赣、皖三省交界处,由于其特殊复杂的地理位置,分布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生物的多样性十分突出。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兼具南北特点,是联系华南到华北植物的典型过渡带,其中有些是中国和浙江省仅有或稀有的种类,其原始状态的大片天然次生林,林相结构复杂,生物资源丰富,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珍稀动植物繁多,是保存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
植物成分复杂,有乔木和草本植物千余种。海拔750米以上为成片黄山松林,750米以下为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纯林,上层林冠为散生马尾松,中层以木荷、甜槠、青冈为主,下层以檵木、厚皮香、虎皮楠为主,最下层为杜鹃、木姜等灌木。并有珍贵树种香果树、紫茎和珍贵鸟类白鹇等。
区内香果树、野含笑、紫茎等3种珍稀植物群落之大,分布之集中,为中国罕见;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4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2种;以古田山为模式产地的昆虫11目37科164种。现保存有“元杉”、“唐柏”、“吴越古樟”等珍稀古树名木,相传“元杉”由朱元璋亲手栽种,“吴越古樟”则被称为“浙江树王”。
根据历年来调查资料统计有高等植物244科897属1991种,其中种子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14个,在浙江植物区系中仅见分布于古田山的种类有栓翅爬山虎、福建石楠、婺源安息香等10种;珍稀濒危植物3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省级珍稀濒危植物17种,特别是香果树、野含笑、紫茎这3种珍稀植物群落之大,分布之集中,在中国罕见;动物有两栖爬行类77种、鸟类104种、兽类5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豹、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4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鹇、黑熊、小灵猫等30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2种。而且黑麂是中国两个集中分布区中最大的一处;白颈长尾雉是中国分布较集中、数量较多的地区。该区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黑熊等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古田山昆虫有22目191科759属l156种,其中以古田山为模式产地的昆虫有11目37科164种,以古田山命名的24种,以开化命名的6种;大型真菌207种,其中以古田山为浙江首次发现地的有50种。
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概况
九龙山位于浙、闽、赣三省毗邻地带的遂昌县西南部,与福建浦城、浙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