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经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费伦齐(Sándor Ferenczi)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
拉康派
拉康
分析心理学
荣格
自我心理学
哈特曼、安娜
经典客体
关系理论
克莱茵、比昂
社会人文学派
霍妮、弗洛姆
躯体心理治疗
赖希(Wilhelm Reich)
人际关系学派
沙利文
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时代
科胡特
自体心理学
后科胡特时代
史托楼罗、霍夫曼等
依恋理论
鲍尔比
伦敦学派
桑德勒
移情焦点学派
康伯格
客体关系中间学派
费尔贝恩、温尼科特
关系学派等
米切尔、奥格登
存在分析
罗洛·梅、亚隆
人际精神分析
汤普森
后现代精神分析阵营
精神分析历史发展图
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体(object)一词是最早由弗洛伊德创造的专业名词,指的是有特别意义的人或事物,这件事物(或这个人),是另一个人的感情或内驱力的客体或目标。
感觉及情感都有其客体,例如我爱我的孩子、我怕蛇、我很气我的邻居等。人类的驱力都有其客体做对象。饥饿驱力的客体是食物,而性驱力的客体则是某位具性吸引力的人。
在本能驱力的背景脉络下,弗洛依德论及婴儿的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然后是母亲本人,最后才是那些能满足婴儿的其它人或事物。
自体(Self)
“自体”含有比“自我”(ego)一词较不同层次的概念。观察者无法直接看到自我,因为它是只存在于心理学书籍中的一种抽象概念。但自我是作为心理功能的一个组织者而成其概念的,它可以在诸如思考、判断、整合等功能的呈现中加以观察。而自体则有很多意义上的用法--最宽广的用法是指完整的主体(whole subject),和周遭外在客体世界相对照。自体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
自体可以被了解为包括所有心理机能,也包含自我的一个上层整合(superordinate),是一个较宽广的组织。
从弗洛伊德的角度出发,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s)通常意味着“一个人将客体力比多投注在另一个人身上”。基于这样的含义,客体关系,是估价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以及接受心理治疗潜力的最可靠方法和工具。与客体关系相反的是自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力比多被投向自身,与其他人没有真正的关系。
精神病性的客体关系,涉及到温尼科特曾经描述过的一种相互作用。过渡性无生命客体的最理想运用,可以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形成,而太刻板的过渡性客体用来代替人的关系,可能是以后的精神紊乱的可靠征兆。精神病状态,由于模糊了并且不能分辨人的客体世界与无生命世界的界限,从而导致使人的客体世界没有生命,而赋予无生命的世界以生命。
传统上,精神分析也总是研究关系问题,如在俄狄浦斯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然而,精神分析内部的一些学者,特别关注关系问题和过去的关系对人格的建构与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这些学者趋向于以一种与经典的弗洛伊德的人格模型不同的方式,探讨关系和人格的发育与结构。
粗略地讲,已经从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中分离出来的理论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体关系理论家,一类是自体心理学理论家。那些在弗洛伊德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脱离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论家,例如,荣格(Carl Jung),阿德勒(Alfred Adler),奥托·兰克(Otto Rank)等,不在讨论之列。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理论家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精神分析的主流,但却在一些重要方面改变了主流。
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