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与危机干预
范方 ******@scnu.
1
一项调查:
对广东省107位中小学老师(其中2/3为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调查(2009年7月19日):
107位教师分成9组,分组讨论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5分钟),要求每组提出5种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超过20字),编码整理归类,根据词频排序。
结果:
,网瘾
,好出风头
☻☻☻
以上都是问题行为吗? 什么是问题行为?
2
“学生观”与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
人
自然属性——生理需要及生理发展规律
心理需要及心理发展规律
社会属性——社会性的需要及社会化的规律
未成熟的成长中的人
需要扶持、指导,有教育的必要
可塑性强,有教育的可能
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发展性和适应性的问题
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培养特长和全面发展;
不断克服发展中的问题,形成健全人格。。。。。。
3
认识问题行为
妨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1)主体: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处在成长关键期,他们的意识和个性都不成熟, 缺乏对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能力,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容易受坏影响也容易受好影响—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影响自身的发展:智能、生理心理、品行。如学业不良,打架闹事,离家出走等。
(3)妨碍他人: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
4
问题行为有哪些?(分类)
(1)二分法(美国 )
从内隐和外显的角度
扰乱性问题行为:不守纪律,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逃学,斗殴等
心理性问题行为:与心理有关的一些退缩的、抑郁的、不健康的行为,如嫉妒、自卑、逆反等
(2)三分法(美国 )
扰乱性问题行为
心理性问题行为
第三类问题行为:包括青少年在情绪和社交上的不成熟,如活动过度、低级趣味、缺乏信心、注意力易分散等
5
(3)四分法(左其沛)
根据产生的内部动因/外部情绪/心理状态/个性特点/行为方式/行为后果/自我评价及体验七项指标,分为:
过失型:由不正当或不合理需要或单纯由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等心理引起, 由于缺乏知识经验, 或认知能力不足, 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方式而产生的违反纪律或规则的行为,其特点是偶然性,,离家出走等。
攻击型:由于挫折造成的主观愤怒情绪,引起一系列攻击性的行为。其特点是对立性和爆发性。其主体多为胆汁质和外倾性人格,如打架,殴斗等。
压抑型:由于挫折造成主观焦虑,从而产生逃避、消极和自暴自弃的行为,其特点是隐藏性和持续性。行为主体多为抑郁质和内倾性人格。如嫉妒、自卑等。
品德不良型:主要由行为主体的不良需要引起, 有意识地采取有害他人的的行为方式, 从而造成严重违纪, 损害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的后果。如偷窃, 破坏公物等。
6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成因
一、个体自身的因素(生理和心理的因素)
对规则的意义障碍:不能正确领会规则,误解规则,不能把规则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要求不符合青少年原有的需要或过于频繁却不认真执行
缺乏经验,不明是非
过多强制要求导致逆反顶牛
不公平对待损害信任和自尊
(偶然—必然,防患于未然)
7
发育受损或延迟
家庭遗传因素
神经生化异常
ADHD
脑功能异常
心理社会因素
活动过度
(Hyperactivity)
冲动性(Impulsivity)
注意缺陷(Inattention)
(以ADHD为例)
8
!
行为紊乱
行为紊乱
学习问题
社交困难
自尊问题
学习问题
社会交往困难
自尊问题
吸烟、上网和游戏“成瘾”
外伤
违法问题
学业失败
职业困难
自尊问题
物质滥用
外伤/事故
职业失败
自尊问题
社会关系问题
外伤/事故
物质滥用
学龄前学龄青少年大学阶段成人
ADHD与问题行为的演化
多动症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
9
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外部原因(生态因素)
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
家庭气氛不良
家庭结构的缺损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10
广东灾后心理评价及干预体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