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案例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2010年9月15
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贝聿铭设计。
东馆的用地是华盛顿中心绿地北侧东端的最后一块建造场地,同时也位于原美术馆(落成于1941年)的东侧,形状不规则,呈直角梯形。
东馆用地位置图
设计师用一条对角线穿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竖起东馆的西立面,它正好座落在原美术馆的东西轴线上,为新老两馆建立了对话关系。两者之间的广场中央不对称地设置了喷泉和人造小瀑布,此外还有布局灵活的晶体状玻璃天窗,但它们都组织在一个中心位于中轴线上的圆形之内,不仅加强了新老两馆的共同轴线,而且活跃了广场内的气氛。东馆的外部形体虽大大有异于老馆,但作为外饰面材料的大理石与老馆的完全相同,其大部分檐口高度与老馆亦协调一致,因此两者堪称一对“好邻居”又是一对“忘年之交”。
特殊要求
一、,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
钢网架天窗
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
二、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东馆平面图(不全):
东馆共有七层外加一层地下室。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二层平面
一层平面
四层平面
五层平面
地下室
东馆局部景观
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