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对策研究报告
(讨论稿)
为总结近年来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成就,找准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最近,市农业局组成课题组,就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开展了专题研究,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背景
(一)现实基础
1、“十一五”以来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武汉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都市农业框架基本形成。
(1)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围绕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全市鲜玉米、鲜豆类、鲜花生、鲜薯类和两用油菜、优质稻、种子稻生产规模发展到148万亩,瓜菜种植规模发展到270万亩,以苗木花卉、茶叶、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到120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加32万亩、15万亩和12万亩;新增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69个,累计达到242个,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综合水平达到65%
,比“十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河蟹、鳜鱼、鮰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养殖面积新增9万亩、累计达到103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5%,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种子种苗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建成良种示范基地10万亩,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场32个,父母代种禽发展到32万套。通过结构调整,全市以蔬菜、畜牧、水产、苗木花卉等为主的高效农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6%,新洲的食用菌、蔬菜和蛋鸡,黄陂的芦笋、种业和水禽,江夏的生猪、名特水产、苗木花卉和优质稻,蔡甸的莲藕、西甜瓜和藜蒿,东西湖的蔬菜和奶业,汉南的水产、甜玉米及洪山的菜薹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已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已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是“十五”,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3家发展到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0家、过5亿元的有6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00亿,是“十五”,已具备年加工乳制品45万吨、生猪300万头、水禽2500万只、粮食60万吨、油脂45万吨、蔬菜90万吨、饲料240万吨、水产品16万吨的生产能力,:1。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由2005年的225家增加到2008年的570家,,%
,%。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先后完成一批抗旱补源工程、重点灌溉工程、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及病险水库整治等重点水利项目,有效提高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比“十五”,,,治理“旱包子、水袋子”30多万亩。新增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9万亩,累计达到83万亩。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增加18万千瓦,,(套、部),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7%。全市已发展蔬菜保温设施栽培60万亩,高效作物滴喷灌面积近2万亩,食用菌设施栽培850万㎡;水产网箱养殖139万㎡,㎡,㎡;畜牧业所有蛋鸡小区实现自动化饮水,所有奶牛小区实现机械化挤奶。
(4)“两型农业”建设起步良好。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积极推进“两型农业”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绿色环保农业,新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4个。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市共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20种,新建循环经济示范农场10个,推广面积达100万亩次;推广“一池三改”,建成高标准畜禽养殖小区沼气治污工程8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1000户。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近郊的畜禽养殖业已基本外迁,中心城区湖泊珍珠养殖全面退出;启动了农业生产区、限制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的划定工作,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工作积极推进。大力开展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2008年,%,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近年来,围绕强化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积极推
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