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识记: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辅导
理解:①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
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
运用: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1948: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1989: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1948年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德健康”。
考试题型
填空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含义中增加了_____________的健康。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①心理健康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
②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③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④心理健康涉及社会评价问题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③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困扰、行为适应不良、人格适应不良、心理疾病等术语,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中学生易产生的下列心理健康问题,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
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
(一)焦虑症
: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症。焦虑时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由心理原因造成
(三)强迫症
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表现)
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日本的森田疗法
教育心理学第11章 心理健康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