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近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离开了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的个体,总会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人际交往。而人与人之间这种相互交往、联系、影响的关系就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群体是家庭和班集体,学生离开了家庭和班集体无法存在,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和班集体中的一份子,要与家庭中的年龄不同的长辈、班级中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形成相互间的交往,这就产生了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时尚、士气等社会发展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正是由于人们不断地进行人际交往,传播社会思想,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格不断得到完善。与儿童成长其他年龄段相同,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和性质却与其他时期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与班主任老师,以及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了解到,班集体生活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时常会出现紧张、冲突、矛盾的现象。比较典型的几种学生类型有:(1)有的学生经不住挫折,他们容不得甚至嫉妒别人超过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当别人超过自己时就不理睬这位同学,甚至冷言冷语相待,而自己超过别人时,又热衷与人攀比,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2)有的学生或因自己不够出众的外表,或因自己的不如人的学业成绩等,表现出自卑心理,沉默少言,郁郁寡欢,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愿和同学老师交往,人际关系淡漠,甚至紧张;(3)有的学生表现出自我封闭心理,不敢与人交往,这类学生对他人不信任,存有戒心,不愿与同龄人、老师接触、交往,且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做事小心翼翼,对家长依赖性大,凡事没有主见;(4)还有些学生心胸狭小,无容人之心,唯我独尊,常因小事与同学闹矛盾,不懂得如何从自身寻找原因,缺乏责任心,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的发展。
为此,我就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首先,自身因素。
1、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特别强的好胜心,而好胜心多次受到挫折后,很容易就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别人”。造成不愿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这些学生往往因学习不努力,纪律散漫等原因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批评,久而久之自尊心被冷嘲热讽、无端指责所泯灭,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并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
2、有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