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口健二
1923年执导了处女作《爱情苏醒的日子》。一生共导演了90多部影片,主要以女性为中心,大多表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对女性表现了强烈的同情心。
主要作品有:《白系如瀑布》(1933)、《祗园姊妹》(1936)、《浪华悲歌》(1936) 、《爱怨峡》(1937) 、《忠臣普》(1941)、《西鹤一代女》(1952)、《雨月物语》(1953)、《山椒大夫》(1954)、《近松物语》(1954)、《杨贵妃》(1955)。
小津安二朗
日本首屈一指的电影艺术大师,一生共导演影片54部。所描写的都是家庭里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以及家人之间的亲情与恩怨、烦恼与快乐,所追求的是以日本传统的审美方式来审视日常状态下的普通人,极具东方魅力。
影片通常节奏缓慢,手法平实,摄影机位固定不动,不使用移拍、摇拍技术,尽量不拍人物侧面,讲究画面的平衡对比。
主要作品有:《生来第一次看到》(1932)、《浮草物语》(1934)、《独生子》(1936)《户田家的兄妹》(1942)、《风中的母鸡》(1948)、《晚春》(1949)、《麦秋》(1951) 、《茶泡饭的滋味》(1952)、《东京物语》(1953)、《早春》(1956)、《彼岸花》(1958)、《浮草》(1959)、《秋日和》(1960)、《秋刀鱼之味》(1962)。
内田吐梦
1927年导演了首部作品《竞争三日》。
善于描写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受苦人和流氓无赖,影片通常不去批判人物的正邪善恶,而是着力表现人在绝望与污浊环境中如何挣扎求生,体现人与社会、体制之间的永恒矛盾。
主要作品有:《土》(1939)、《血枪富士》(1955)、《大菩萨岭》(1957)、《深林与湖泊的节日》(1958)、《饥饿海峡》(1964)。
黑泽明
日本最负盛名的导演,一生共拍摄了31部影片,绝大多数以男性为主人公,影片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力量。
主要作品有:《姿三四郎》(1943)、《无愧于我们的青春》(1946)、《泥醉天使》(1948)、《野狼犬》(1949)、《罗生门》(1950,威尼斯金狮奖)、《白痴》(1951)、《生之欲》(1952)、《七武士》(1954)、《蜘蛛城堡》(1955)、《底下层》(1958)、《暗堡》(1958)、《保镖》(1961)、《椿十三郎》(1962)、《天堂与地狱》(1963)、《红胡子》(1965)、《电车声》(1971)、《》(1975)、《影子武士》(1980,戛纳金棕榈奖)、《乱》(1985)、《梦》(1989)、《八月狂想曲》(1991)。
木下惠界
日本战后最著名的导演之一,能够自如的拍摄各种类型的影片,但成就最为突出的是稍带感伤的抒情风格影片。
主要作品有:《大曾根家的早晨》(1948)、《卡门回故乡》(1952)、《少年期》(1952)、《女之圆》(1954)、《24只眼睛》(1954)、《野菊一般的你》(1955)、《晚霞》(1956)、《楢山节考》(1958)。
新藤兼人
早年师从沟口健二,著名的独立制片导演,他始终认为通过电影来激发情感比论述道理更为重要,其最为著名的作品是1960年的《裸岛》。
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原子弹灾难下的孤儿》(1952)、《缩影》(1953)、《人》(1962)、《鬼婆》(1964)、《本能》(1966)、《赤裸的19岁》(1970)、《竹山孤旅》(1977)、《地平线》(1984)。
小林正树
手法严谨,形式力求完美,影片的布景、构图、用光和配乐都极为精致。
主要作品有:
1959:《人间的条件》(6集)
1962:《切腹》(1963年嘎纳评委会大奖)
1964:《怪谈》
1975:《化石》(8集)
大岛渚
1959年导演了首部作品《爱与希望的街》。早期作品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大多表现当代青年在信仰破灭、遭受挫折后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以及一种期望破坏和毁灭的情绪。
70年代后的作品往往取材于真实事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琐事的描写,揭示人类的自然本能与社会、文化、传统、道德等方面的联系与冲突。
主要作品:《日本的夜与雾》(1960)、《青春残酷物语》(1960)、《白昼的恶魔》(1966) 、《绞刑》(1968)、《少年》(1970)、《仪式》(1971) 、《感官王国》(1976)、《爱之亡灵》(1978)、《劳伦斯先生的圣诞节》(1983)、《马科斯,我的爱》(1986)、《御法度》(2000)。
今村昌平
早期曾做过木下惠界的助理导演,1958年完成的处女作是喜剧片《被偷盗的情欲》。
其作品通常描写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揭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以嘲讽的手法表现扭曲变形的人性。
主要作品有:《无止境的欲望》(1960) 、《猪与军舰》(1961)、《日本昆虫记》(1963
电影史—日本电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