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随后,《伤寒论》在第2条、第3条、第6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
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
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不过第6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
(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
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
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
,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
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这四类证候的特征,我们应当学会区别。
,今天我们接着讲新课。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页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的前半段是讲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阳,我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病发于阳”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病发于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确实是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出现;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者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是蒸蒸发热,或者是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
对于少阳病来说,或者是往来寒热,或者是头痛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
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阳的病。
,那么阴呢?就是指的三阴,指的阴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一般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证。
这样解释,这样理解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符合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呢?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
,因为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
你把握了辨证侯的阴阳,就把握了辩证的大方向。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有的书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放为第一条,是辨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
可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呢?
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摇,于是乎就出现了第二种认识:
,“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于太阳病的认识;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有发热,只有畏寒踡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
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