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沧海桑田,世事巨变。但关于长征的话题,仍然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21世纪的中国人,是否能以更广阔的视野解读发生在70年前的那次震撼世界的远征?或者说,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从长征的历史中获得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今天,我们特意刊发作家王树增与本报记者陈先义的讨论,以期有助于读者从更深的层次认识长征和长征精神。——编者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为了传播理想进行的不畏牺牲的伟大远征,千万民众跟着共产党人穿越中国国土,他们坚信路的尽头就是一个崭新的中国
陈先义:关于长征的话题,我们正好有一个很方便的切入角度,因为你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刚刚出版。如果仅仅从可读性说,用一句话概括: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比影视还好看的画卷。从思想内容看,也有一句话,了解长征,这是一部必读的书。评论界称这部作品具有“全景式客观再现,全球化认知高度”的品质。你用了6年时间写这部书,之前积累的读史笔记达240万字,因此对历史实现全景式再现我不怀疑。但是,对于长征这样一个中国革命历史事件,要达到“全球化认知高度”,应该是有相当难度的。你在序言中写到,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类1000年》中,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100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发生在中国的3个历史事件入选: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帝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学者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等角度来看待长征的,但他们为什么如此看重长征?我想,我们的对话似乎就应该从这个最平实的话题开始:长征是什么?
王树增:首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工农红军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的总和都大。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数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红军往往处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追击堵截中,平均3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中央红军抢占了金沙江皎平渡口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说:“干部团一天走两百里的路程,又是黑夜,又是难走的山路,还有敌人。一个人怎么能一天走这么远的路呢?他们走到了,而且还打了胜仗。”
其次,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000人的部队踏上长征征途,到达陕北吴起镇时的队伍为8000多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到达甘肃会宁时只剩33000多人。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后,在甘南,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受命担任陕甘支队司令员。离别时,这位红军将领潸然泪下说:“三军团从第一次反‘围剿’的几万人,现在只剩下两千人了……剩下的全是精华,是中国革命的希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为传播理想进行的远征。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工农红军在中国国土上的穿越,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
关于《长征》及长征精神的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