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危机频现,传统经济金融理论大都从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成因,本文拟从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过度反应和从众效应等角度,分析微观的民间借贷危机成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希望给研究者和投资者带来新的启发。
关键词:民间借贷;过度自信;易获得性偏误;心理帐户;从众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45-02
近来,江苏泗洪、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广东东莞……这些地方相继爆出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欠账“跑路”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民间借贷的高度关注。
民间资本已形成一套相当完整和初具规模的民间借贷体系,甚至于可以与当地银行体系分庭抗礼。民间的借贷资金融入资金利率达到月息3%,季节性需求旺盛时,%至5%不等。民间借贷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亦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企业倒闭、老板外逃和跳楼事件,甚至导致区域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其负面影响的集中表现。当前,民间借贷危机有蔓延的趋势。
借款人明明知道月息3%—5%的利率很高,但是还是选择了到高利贷去融资。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投机的行为,其自身也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行为金融学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目前已经很难解释某些金融异常的现象。行为金融学对股票市场中人为因素研究是成功的,并且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借用其理论对分析民间借贷问题,与股票一样,是同样适应的。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本文引入行为金融学基本内容这个崭新的分析视角来解析国内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解决问题对策,为政府宏观调控民间借贷市场提本文世纪论文网(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一、行为金融学角度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
传统金融学明确的把人看做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有效市场,如果用传统理论解释民间借贷等非理性的利率,停留在经济人层面上,很明显是不合时宜的。行为金融学认知的人的有限理性,为研究民间借贷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石。
它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感、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性行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原有理论截然不同。是对原有理论的改正和充实。传统金融学承认理性经济人、有效市场和完全套利假说,不注重行为主体心理诉求,而行为金融学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束缚,重新探讨民间借贷市场主体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寻求民间借贷危机形成的微观原因。
(一)过度自信。人常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率,倾向信奉自身的判断能力,放松本人对待理性态度的限制,无形之中拔高了自我意识形态,对事物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作出抉择时都有自我归因偏差等等,种种上述心理表现就叫做“过度自信”。在决策者中间,无论是是非理性决策者还是理性决策者,都坚持认为理性站在自己这边。而且决策者认为自身具体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了若干有用信息,因而进行投资决定,便对自己的判断力极度自信。
反映在借贷市场上,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斥时,贷款人的信心并不是等额地减少,而将原因归于客观,而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符时,贷款人的信心就会膨大。贷款人的这种过度自信是推动市场成交额一路飙升,最终酿成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过度自信往往让交易者相信自身能准确
民间借贷的论文:民间借贷危机成因的行为金融学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