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 正传》是鲁迅1921年发表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共9章,后收进小说集《呐喊》。它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自尊自大、欺弱怕强、自我陶醉。以“精神胜利法”作为自己处世的准则。阿Q从可悲的自轻自贱到盲目的自尊自大,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人物的典型性格。通过对阿Q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时代根源,有力的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揭示了人民的劣根性。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样,阿Q形象也极具概括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阿Q。《阿Q正传》是以特定的社会为背景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一、阿Q身上带着时代的烙印。
《阿Q 正传》是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因此小说摆脱不了时代的烙印。它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1911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爆发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国。似乎给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但不久希望之火又被扑灭,革命果实被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所窃取。
1、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反而对要求革命的群众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的态度。
在阿Q和他周围的人身上也有所体现。阿Q是个身心受到严重残害的落后农民。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同时又不了解革命。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动摇。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虽邹七嫂不以为然但谣言很旺盛。有的说革命党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通过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就不了解革命党,不知道革命的任务。阿Q也不例外。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晚上回到土谷祠,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第二天他起的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
浅谈阿q正传的历史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