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情。
4、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5、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领会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6、思考发展建设与保护文物的矛盾。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胡同的特点。
2、领会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体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对胡同文化内涵的领悟。
2、对北京人心态的认识、评判。
3、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㈠、 导入
1、欣赏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2、有人这样概括中国的城市:
北京是一个官员,上海是一个富商,深圳是一个暴发户,沈阳是一个男人,杭州是一个美女,成都是一个市民,重庆是一个工人。
你认为他对北京的概括全面吗?为什么?
㈡、检查预。
2、多音字。
3、词义。
㈢、作家作品简介:
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关于作者汪曾其,有人这样评价他:“具备了中国文字白描传统的美。寥寥几笔,便具形神, 决无赘肉。又有中国画之美,笔画简单,立意深远, 意在笔外。
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㈣、诠释文题,理解文化
关于“文化”,常见有下面一些阐释:
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即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独立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某某人“有文化”。
4、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酒文化”“饮食文化”
胡同文化是: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㈤、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题目是“胡同文化”,文章直接阐述胡同
文化内涵是在哪些段落?
2、其他段落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3、其他段落的内容又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据上面思考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胡同是胡同文化形成、演化的依托。胡同文化的发展前景与胡同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1—4) 胡同特点
二、(5—12) 胡同文化
三、(13—15)胡同评价
㈥、分析胡同特点
快速阅读1—4自然段,说说胡同有哪些特点。
形态——方正
得名——复杂
来源——广泛
宽窄——不一
数量——众多
交通——方便
环境——安静
㈦、把握胡同文化的内涵
阅读5—12自然段,思考:
1、这一部分的内部结构关系是什么?
2、找出(或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胡同文化怎样的内涵?
胡同文化的内涵
安土重迁,因循守旧
自我封闭,自私自利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置身事外,冷漠麻木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特点“封闭”,精义是“忍”
㈧、理解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评价及作者对它们的感情
1、作者认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面对一种文化的没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
齐读13—15自然段,划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
胡同评价
衰败、没落、消失
胡同情感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怅望低徊,理智豁达地告别胡同
㈨、品味语言
1、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敖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 )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
2、小结本文语言特点:
⑴、口语化、生活化,京味十足。
⑵、短句多,表情达意清爽利落,不拖泥带水。
⑶、引用北京方言、谚语,化用古语,通俗而典雅。
㈩、拓展思考,文化心理
阅读材料: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
《舌尖上的中国》 文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